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浅探

时间:2022-04-16 03:49:58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浅探

一、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供给

(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因21世纪初,对1998年颁布执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的局限性,就已见端倪。近年来,要求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反映了使用者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诉求。高校会计环境的改变,是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直接动因,体现的是适应高校办学体制、经费结构、资产内容和管理方式的变化,而对会计信息供给质量提出的一种要求。相关利益者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在于与“决策能力”密切相关,关乎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二)会计信息质量矛盾是改革的动力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相关的、可靠的信息需求是对信息供给发挥作用的前提,但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当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成熟程度和群体影响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真正的需求者才会产生,并提出改进、规范信息质量的请求。目前,高校资金渠道已多元化,但相关的会计信息匮乏;与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相关的微观会计信息也缺乏。尤其是,高校内部多种会计制度并存,会计信息反映不完整、记账基础不适应、投入和产出不配比、教育成本不真实和修购基金计提不规范等,这些都反映了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启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说明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和群体影响力正在起作用。

二、高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一)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柔性质量特征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包括有助于使用者的预测和决策,以及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高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不同办学体制下是不同的。多元办学体制下,使用者也必然是多元的。不仅要符合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高校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了解高校财务状况的需要,还要满足高校内部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但会计信息却很难满足所有使用者的各种主观愿望所导致的全部需求,只能相对满足。充分披露所有重要和重大的会计信息是一项重要原则。如果向使用者传递太详细的信息不仅不适合,还会增加信息的成本。如果对经济事项过分浓缩,也不利于向使用者提供充分的信息,也是不可取的。相关性不是会计信息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使用者对使用的信息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相关性的具体形式和标准会随着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参照系的不同而明显存在着差异。因此,相关性具有了柔性的质量特征。事实上在会计制度中,所设计的财务报表只能满足具有共性的、相似的大多数使用者的要求,而不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要求。现实力量较强的使用者对信息披露起着关键作用。所谓相关信息,只是信息需求者力量均衡的结果。

(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和核心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如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没有偏差,保持中立性和可核实性。具体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如实反映,即会计信息应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与状况相一致或吻合, 具有真实性。 二是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能取得相同的结果, 可以证实。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和核心, 具有刚性质量特征。但也是相对的。以币值不变假设为例, 币值总是在波动, 必然对资产价值产生影响。正是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会计信息的相对性。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同等重要 会计信息首先要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相关性是可靠性的延续。会计信息不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就会丧失实际意义;但没有相关性,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失去了应用的价值。两者相依相存。可靠性是一个必要条件,是一个效果问题。相关性是一个充分条件,是一个效率问题。效率服从效果,可靠性优先于相关性。相关的信息若不可靠,等于不相关。一般情况下,两者为相互促进,保持一致。但实际情况也并非都如此,两者还会发生矛盾,此消彼长也肯定存在。由此可见,可靠性,是本质、是灵魂;相关性,是决定会计信息使用价值的关键。会计制度是会计准则的具体体现,是生成会计信息的具体方法。其设计要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强相关性,获得更大的价值。新高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正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会计科目是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会计系统的设置起始于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记录、生成、归类、传输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会计科目体系与会计报表体系是会计制度的核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形成尤为重要。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一要可靠,即科学、合理、适用。二要相关,满足高校内外对信息的需求。新制度,要求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既提供绩效评价所需要的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信息,也能提供收付实现制的预算收支信息。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并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反映高校现实的收支情况。“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即,会计科目的设置既要相关有序,又要可靠协调。

(二)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基础的权衡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两种不同的核算方式。一个强调经营成果的计算,一个强调财务状况的切实性,各有适用范围,不可偏废。新制度权衡轻重、有所创新。与之相适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样既能提供预算会计信息,也能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提供财务会计信息。旧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产反映不真实,二是负债反映不真实, 三是收入和成本不真实。 旧制度忽视了教育成本相关会计信息的提供, 而教育成本, 无论是对宏观管理,还是对大学生收费标准的确定, 无疑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问题,也是对高校评价和绩效问责的重要依据。 规范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是建立高校收费制度的关键。 高教事业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提供的教育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学费收入比例(个人教育成本补偿)世界银行规定为30%,我国规定为25%。国外一般也以生均教育成本的25%作为各类学生的收费标准。 实际上高校教育收费标准问题,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焦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收费标准的基础,教育成本核算不规范,导致学费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而造成的。

(三)会计报表体系是会计制度的核心 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运行的直接结果。新制度要求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使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得以实现。 而旧制度基建财务单独核算和上报,使事业账与基建账人为切割,无完整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体系,无法反映高校整体经济运行的全貌。新制度还改进了报表结构,完善了报表体系,相关性得到增强,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可以提供更多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四)会计制度与会计行为 高质量的会计制度,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信息相关性的增强和细化,必然加大系统的工作量,对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可靠性, 则更多的取决于能否控制住信息流中的可能偏差。其中会计原始凭证虚假的鉴别、会计确认的偏差、会计信息加工的偏差、会计报告的偏差都与会计行为有关。 明晰产权关系,明确会计人员的立场或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美)A・C・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

[2]晓远:《试论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理论》,《会计研究》1998年第6期。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创新 下一篇:《企业会计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