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4-16 03:33:55

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摘 要:文章基于对辽宁水利职业学院的个案研究,对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对职业规划有所认识,但职业规划能力欠缺;对职业适应有所了解,但适应能力不强。对此,提出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助推剂,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保障,将校企合作作为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平台。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刘颖(1988-),女,黑龙江鹤岗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谷云香(1967-),女,辽宁大连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水利类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编号:JG14EB200),主持人:刘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25-04

目前,我国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与同时期的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相比,在就业上并不占有优势,结构性失业等就业难问题依旧存在,尽管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当前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

关于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国外有许多相关研究。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于1934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关于职业适应能力的研究,并制定出具有影响力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GATB)。1981年,素普(Super)也提出了职业适应能力这一概念,指出职业适应能力是个体能否成功应对职业转变的关键因素,强调个人的人格特质是非常必要的[1]。福格特(Fugate)认为,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满足环境变化需求而改变行为、态度和想法的意愿和能力。海尔(Herr)在1992年也指出职业适应能力包含计划性、职业探索行为、信息搜集、职业决策以及现实取向等要素[2]。而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 Holland)则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类型理论,即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划分出的六种基本的职业类型: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经营型(E)、事务型(C)。此后,在1993年,普瑞德格(Prediger)在霍兰德的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使职业的类型和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对职业适应能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陈蓉指出,职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就业者对所承担的工作在生理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3]。施晶晖提出,所谓职业适应能力指的是从业者在新的职业活动中,当职业或专业类型发生变革时,支持从业者尽快达到新职业的要求,并且在新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积极有效的职业活动的职业个性品质,具体表现为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快慢,以及能否在工作中顺利的展示自我、提高自我[4]。在本文中,职业适应能力指的是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进行转换的过渡能力,是高职生在新的职业环境中明确自我定位,用新的职业角色去完成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在职业环境中实现个人职业愿景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

二、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问题分析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水利类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该调查主要从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简称GATB)和《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The 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中选取合适的相关测试题目对高职学生进行测试。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辽宁水利职业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7个专业共2093名学生,其中14级男生533人,女生238人;13级男生582人,女生220人;12级男生327人,女生193人。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010份,有效回收率达96%以上。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发现有如下问题:

(一)对职业规划有所认识,但职业规划能力欠缺

针对“学生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进入高职院校后是否对自身进行职业规划”、“是否清楚地了解未来从事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是否清楚地了解自己具备哪些能力以及自己的兴趣所在”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持否定态度,其中大一新生比例较大。有12.4%学生反映,尽管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也从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但是还难以将知识运用到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有19.8%的学生反映,尽管每天都在学习和水利类相关的知识,但是对未来从事职业所需的具体知识和能力还不清楚,也不清楚自己适合和水利类专业相关的哪些职业,所以在自身的职业规划上还很模糊。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水利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获得上,而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规划能力方面依旧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自身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如自身在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方面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如BIM建模师、土建施工员、质检员、材料试验员、工程测量员、市政监理员、安全员、造价员、信息资料员、测量放线工等岗位所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不够了解,以及对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等也不甚明了。因此,部分学生对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无所适从。

(二)对职业适应有所了解,但适应能力不强

1.在工作环境适应能力方面。据调查了解到,关于“是否了解并能够接受职场的处事规则”、“在实习期间,是否能够完成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实习期间,能否根据自己对工作环境的认识改变自身行为”等问题,35.8%的学生反映,曾接触到和职场规则方面相关的知识,对职场规则有所了解,但是在实习期间,依旧觉得自己还是名学生,对于如何从学生转变为员工存有疑虑。还有15.9%学生反映,在实习期间更加体会到水利建筑类工作的不容易,有时面对枯燥且繁杂的工作,会产生疲倦感,在工作上也会出现差错,但是在“师傅”的指点下,能够做到及时改正。

由此可以看出:水利类高职学生对职场规则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只停留在认识层面,还未能快速的完成角色转换。另一方面,由于水利类职业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职业人需要具备吃苦耐劳、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学生从学校环境过渡到工作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

2.在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方面。针对“是否能够待人随和,对别人的错误予以容忍”、“是否能够清楚的向别人介绍自己(如性格、特长、兴趣等)”、“是否能够主动的和他人进行交流”、“在实习期间,是否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与同事相处融洽”等问题。45.7%的学生反映,基本上能够做到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也能够委婉的指出他人的错误,但是不太擅长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通常是在他人询问后自己做出应答。70.2%的学生(大三)反映,在实习期间,通常是和一起参加实习的同学联系比较紧密,和其他同事的相处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由此能够看出:水利类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未能主动向他人推介自己以便和同事间尽早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3.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对于“遇到困难时是否会选择逃避”、“在求职时,屡遭拒绝是否会让你灰心丧气”、“在实习时,面对领导的指责,是否会陷入消极情绪”、“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找到对口的合适的工作”等问题。有教师指出,通过对学生平时的观察和了解,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往往会产生逃避心理,对于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并且有学生向教师透露,由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表现出焦虑。也有学生表示,如果一开始求职就屡遭拒绝,势必会影响到自己找工作的热情;面对领导的指责,起初可能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能会有所好转。

此外,从对问卷的统计数据上看,有10.3%的学生决定放弃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有34.6%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有13.2%的学生不满意现状(工作、学习、环境等)。同时,在这部分学生中,有 6.5%的学生属于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孤儿、单亲、身体缺陷等特殊情况),有27.02%的学生属于贫困生,70.89%的学生是独生子女,35.9%的学生的生源地是县城或农村,18.95%的学生父母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职业心理。此外,从企业的反馈中能够得出,尽管在岗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较高,但仍存在高职生的工作热情持续时间短、自主独立意识强、团队意识较弱、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

三、加强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建议

从水利行业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水电建筑工程的发展,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尽管每年水利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不少,但仍会出现“用工荒”现象。通过分析,其主要问题在于水利类专业的专业特点,由于工作环境艰苦,许多水利类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本行业。水利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的是外业,主要在人迹罕至、环境恶劣、远离城市的地方进行枯燥的工作,没有固定假期,需常年驻守工地,并且,在繁杂的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谨慎勘测、认真作业的状态。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者而言,从事水利类的职业人更需要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因此,对于培养水利类专业的高职生而言,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态,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实地工作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点

职业生涯教育于1971年由美国的马兰博士提出,指的是对个体一生在职业选择、职业设计、职业发展方面的培养与指导。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长期的、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便有针对性的对职业生涯教育进行系统的讲解与指导,贯穿高职学生整个教育的始终。

1.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理想。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教育,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如气质类型测试量表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做以测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明确自身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对水利类专业的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智能楼宇大赛、全国高校BIM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全国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辽宁省测绘之星技能大赛等)的参与,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领域,同时引导学生选取部分职业作为理想职业。

2.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高职学生在确定了自身的职业理想后,需要按照职业需求对自身在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获得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划,只有明确了职业规划,才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进而激发出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根据水利类专业相关职业的需求,引导学生依照自身的职业理想,定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学习计划,并及时更新。

3.帮助学生实现学用一致。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将自身发展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中,更好地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教师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明晰专业课学习与水利类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并且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结构、土工实训、全站仪施工放样、GNSS测量技术、地籍测量、航测与遥感、数字化图、GIS软件应用、测绘工程CAD、市政管道施工、桥梁工程施工、建筑构造与识图等专业教育的实习实训中,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完成角色转换。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助推剂

当前,由于我国各地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性、地域性等因素的影响,初入学的高职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因为学生所学文理科的差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工程测量技术、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不感兴趣,继而出现情绪低落等现象。并且,经历过高考之后,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对于学习存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

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高职生在毅力、耐力、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还是对学生当下以及未来的规划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美国的心理学界兴起的一项研究,即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利用目前心理学已经存在的比较完善的、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5]。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人层面上,其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6]。我国有学者将学生的职业适应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困惑压抑阶段,接受现实阶段,调整尝试阶段和适应阶段[7]。在困惑压抑阶段,学生往往在职业期望与职业现实之间存在差异时,表现出对职业角色的困惑,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在接受现实阶段,学生通过加深对职业的认识,逐渐接受从学习到工作的转换,心理上的压抑逐渐消退,对职业角色产生更加明晰的定位。在调整尝试阶段,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逐步找寻自身作为职业人的价值体现的方式。在适应阶段,学生逐渐适应了工作环境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论所涉及的内容与方法,分析学生在水利类专业相关职业适应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通过借鉴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继续加快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完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加强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活动的开展,通过问卷、微信、热线、心理咨询室等多种渠道解答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困惑,建成集健康、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尽早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促进职业适应能力的养成。

(三)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保障

1.教师深入企业基层进行挂职培训。这将有助于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水利类知识与技术,帮助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也更加贴近水利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奠定基础。

2.聘请企业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企业员工和高职院校的教师相比,在和水利类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上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在外业中如何处理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企业员工担任的兼职教师更能够真实的还原工作场景,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情境的切身感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水利类职业的正确认识。

(四)将顶岗实习作为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深入实施“2+1”教学模式

水利类高职院校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基础上,要更多地为学生在水利类相关职业的实习实训方面切实做好计划方案,配备充足的硬件设施,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机会。顶岗实习是促进学生进行角色转化,即由学生向职业人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职业,体验真实的工作世界,建立起初步的职业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组织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水利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一线企业进行实践,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准工作岗位”上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实习负责教师要定期与学生的实习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实现高职学生与工作岗位间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Super D E. Knasel E G. Career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1981 (9):194-201.

[2]Fugate M. Kinicki A J, Ashforth B E. 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3]陈蓉. 职业生涯教育: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口[J]. 职业教育研究,2009(8):62.

[4][7]施晶晖. 关于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38.

[5]Sheldon M.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3):216-217.

[6]任俊. 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11.

上一篇:以周围神经病表现为主的Churg―strauss综合征 下一篇:点燃热情,激发兴趣,多方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