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4-15 08:54:43

高职院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本文首先对实践育人的内涵进行了简述,进而指出当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育人环节中存在的偏失,最后重c围绕高职院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院校建设

理论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实践教学一直作为一种配角只是在教育体系中提及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校忽视实践教育,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深入到实际中去。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

实践育人是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实践探索能力为主的一种新型育人手段,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兴趣,使之能够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当代的教育体系之中,实践育人主要是提倡学生自主实践,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领会相应的教学要点。这种实践型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将理论真正应用于实践。

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育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较少,很难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社会实践不同于理论教学,需要投入的教育成本和面临的教学风险都相对较高,所以学校在组织教学实践时往往会缩小规模,只选取学校的精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以确保教学质量,这样的限制使大多数普通大学生很难真正参与教学实践,制约了实践育人作用的发挥。

二是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不能很好地认识实践育人的意义。一些大学生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忽视了教育实践部分。

三、高职院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具体策略

1.明确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

一切教育理念都应该有理有据。因此,实践育人应该牢牢抓住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理论中汲取营养。

2.以实训基地为基础落实实践育人工作

学校的专业个体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将用专业群为单元建立系或二级学院,可以为对外合的作提供完善有效的合作平台,促进专业对外的开放。这既整合了外部发展资源,又促进了校内各专业间的合作,提高了学校的发展速率。以专业群为单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也提高了社会实践的质量。

学校将专业群作为院(系)党政管理机构的基本组成,配套以学生会、团总支和各种社团作为辅助。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群单元带来的优势,提高分工效率,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系党政工团的作用。在以专业群为单元开展实践育人考核工作时,系部作为二级行政组织体系,机构体系健全、经费安排到位,这样的基本单元能够更加有效准确地评测教师、考核学生,保障了考核的作用。

3.注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完善实践育人理念

一是充分体现教师在实践育人中组织和引导作用,激发起教师的热情和创造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性能够决定着教学活动发展的走向。因此,加大对教师团体的考核标准,完善教师团体的福利十分有必要。

二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学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受众,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

三是教与学有效互动,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理念。在教师拥有了教学热情和课堂创造性,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学校再开展实践活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用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社会实践的小分队、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等方式,以项目和课题等为载体,在实践中充分联系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项目办、专业和课程式社团,产生实践育人的升华效应,扩大实践育人成果。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因其特殊性要求高职教育机构将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和教育的重点。在实践育人中,高职院校应该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实践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学利.整体构建高职校本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2):33-34.

[2]黄丽娟,叶青.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66-68.

[3]王波.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育人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16):46-48.

作者简介:赵梦琦(1987― ),女,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上一篇:高校教材日常管理工作实际问题研究 下一篇:“爱生”师德践行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