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初探

时间:2022-04-15 08:52:25

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初探

一、改变教学观念,角色重新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如何传授知识,并不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教师习惯“教教材”。当下,新课程的发展趋势及改革要求提出教师当“用教材教”,所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定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评价激励者。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不再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促进、协调及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摒弃课前准备,而是对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脑力激发,所以教师面临更多相关知识的挑战,由此一来,教师就要在平时加强学习,吸收新知识,使自己不断得到充实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安排,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例如,在学习《中国产品到海外》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相应思考,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产品能够到海外去,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让学生判断其正确与否,如果出现错误,那么错在哪里,等等。

二、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独立性都较强的活动型课程,强调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及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作为整个活动的主题,所以教师在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这样,学生就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去探索、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及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的《从小学创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收集一些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及故事,之后可以开展资料收集的交流会,让学生运用自身的创造性布置教室,等等,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开拓,为学生创新思维营造出一定的活动氛围,这也是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开发创造力并对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主渠道,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本学科的特点及实际教学内容,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相关原则。对教学手段进行一定创新,使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创新潜能,让学生的思维掀起波澜。

三、开展各种活动,培养积极意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的创新教学,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一定培养,所以,在这一门课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点或是兴奋点的时候,则要尽量避免教师对学生单向进行理论灌输,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在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学生讨论或是课堂演讲等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人类文明的足迹》一课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并指导他们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一定的交流、整理及自主评价,这样,不但能使他们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他们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同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多样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师可以将新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行激发,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可以将一部分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同时,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及相关能力获得一定发展。例如,在学习《到周边去看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所具有的视频播放功能为学生播放周边国家的视频,其中可以包括其他国家的自然景观、比较著名的旅游胜地或是著名的人文景观,也可以是记录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纪录片,在观看的同时教师可以导入新课,并让学生在课后寻找其他国家的相关资料。

五、结语

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对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及“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得到一定发挥,根据学生特有的认识特点及心理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让学生说,让学生答,让学生问。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探索,明确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及怎样得到解决的,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巫煜辉 单位:长汀县腾飞小学

上一篇:软件技术创新教学策略 下一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