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初探

时间:2022-04-15 03:26:50

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初探

收稿日期:2008-04-23

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普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体系化研究”,项目编号:20071199。

作者简介:袁兵(1977―),男,汉族,江西宜春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概念、模型及体系化的思想并概述了其特征。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及体系化是适应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需要,是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纵深重构,能更有力地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简析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应突出培养主体

研究生培养模式包含诸多因素,它的内涵甚深外延甚广,是个复杂的规范教育系统。学界纷纷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它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在批判继承传统看法的基础上,刘鸿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模质量,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胡玲琳博士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它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特性的一种总体性表现。①综合学界的观点,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主要涵盖“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两方面。但是,这些解释恰恰偏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谁来培养”。因此,完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应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主体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包括相关教育政策)和理论的导向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通过协调运行构成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各有机要素而形成的复杂规范教育系统。实践证明,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往往是因为教育主体习惯忽视自身及自身的责任所致。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应加强过程监督与管理

周叶中等一些学者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②归纳学界的观点,我们认为,相互紧密关联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过程监督与管理、质量评价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且尤其要强调培养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培养目标是核心要素,是其他三大要素的实施依据,具有指导作用。培养方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过程监督与管理是关键要素,它制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影响培养质量,它起到督导和纠偏功能。质量评价反映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起到检测和促进作用。通过四大要素的相互影响,达到要素之间的最优整合,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科学优化。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类型

(一)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1.学徒式。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德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研究所,出现了学徒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与导师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从事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主要采用的是导师负责制。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个性化、非正规化的特点,这种培养模式与德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它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没有设置系统课程,不利于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二是规模小,研究方向单一,学术视野狭窄,缺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③

2.专业式。19世纪下半叶,美国研究生教育借鉴和模仿欧洲大学的经验和模式,形成了专业化培养模式。它强调培养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和专门化。它兼备了理论性与应用性,长期贯彻应用性的培养目标。硕士生培养阶段,重视教学的作用,强调课程的学习。专业式培养模式能在更大范围上把研究生教育与社会

需要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它是正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根本方向,成为其他国家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榜样。③

3.协作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重要战略都集中于振兴经济和发展科技。普遍认识到,光靠大学培养研究生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紧密结合的科技生产的社会需要,于是出现了大学与工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它要求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统一,强调培养应用型和开发型人才。实行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管理,建立起了研究生教育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③协作式培养模式具备很强的针对性,能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二)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1.产学研结合。它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生产、教育、科研主体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质量,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将生产、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④这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的对口性、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及实践中的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的高度统一性。

2.联培。所谓联培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由重点院校和没有研究生招生权但拥有优厚的物质条件的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由重点高校对联招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行高质量管理标准,学生在重点高校修满基础课学分,然后在两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地方高校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⑤它充分利用重点高校或科研院所雄厚的师资力量、健全成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实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高校的优劣势互补,带动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

3.“链式”模式。“链式”培养模式以培养为当前经济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依据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扩散性以及研究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循环性特征,并结合“问题培养”模式和“导师组”模式的优点,把导师(组)、高年级研究生和低年级研究生相结合,使之构成层次性的链式关系。⑥“链式”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形成纵向指导链,并使指导链产生协同效应。

4.多元互补型。多元互补型培养模式是对传统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⑦进行整合凝练而形成的互补型模式。它主张对学徒式模式的改造、对专业式模式的巩固加强及对协作式模式的积极推广并直接服务社会的生产生活。多元互补型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借鉴和吸纳各传统培养模式的精髓即博采众长,以实现多元互补功用的最理想模型。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因此,“对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做出客观系统的评价,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⑧。我们认为,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应该从过程与效果两个纬度进行,并做到二者的结合,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统一。

1.定量评价。它是指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分解成一系列指标,运用科学方法并建构数理模型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评价方法。陈少雄博士对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了系统分析,概括出9个一级指标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目标。他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评价得出结论,认为“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势必影响我国高层次人才战略的实施。因此,应该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做出系统的改革和重构,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⑨

2.定性评价。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定性评价,就是通过统计和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各要素发挥的效用情况及其在何种程度上达成的效果,利用数学模型建构效果评价图谱来评判研究生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效果检验法。在运用效果检验法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定性评价时,必须综合考虑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效果、情况、创新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就业情况,才能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

四、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的含义及模型

1.概念与模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它不是单个培养模式的简单罗列,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目标价值取向的合理组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负责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是多种学科或专业的综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或专业决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不同的学科或专业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不同培养模式的有机组合构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体系。它的主体框架是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型培养模式和多元互补型模式及它们各要素构成的组合(见图1)。应用性的学科偏重应用型的培养模式,如协作式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及专业式培养模式等。基础学科或研究性的学科选择研究型的培养模式,如学徒式培养模式、“链式”培养模式及联培培养模式等。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运行是以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为支撑的,而不是以抽象的、单一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必须根据自身学科的情况、专业的特点、师资的水平、学生的素质等软硬件及其所处的人文地理、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并遵守研究生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构建和规划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

(2)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化,既是适应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需求,又是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化走入误区的倾向。体系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富弹性,实现了多样化的统一。从我国目前培养模式的现状来看,许多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单一化模式,甚至“本科化”现象。应用性学科和研究型学科均“堕落”为“教学式”培养,与本科教育并无实质差别。这严重阻碍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相反,在国内一些名牌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又呈现出创新型、多样化趋势。但是,这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还未被系统化地建构,缺乏科学规范,容易流于形式,甚至导致无序和混乱,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稳健发展。因此,高校应该以学科专业等实际情况为基础,预先规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将学科专业与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互补模式互动。

2.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的特征

(1)多样性。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是多种培养模式的综合体,“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综合起来,搭配起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对培养各类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对象不同,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过程的组织形式就应不同,即教育模式有所不同。人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切决定了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固定的,因此,必须学会多种教育模式的综合应用。”⑩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是培养模式多样性的统一体。

(2)开放性。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是对外开放的,始终与内外环境交融互动。根据学科专业的特异、培养目标的不同,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适时调整自身培养模式的组合,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发展。

(3)系统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体系内各种培养模式具有的完整系统性,从培养目标到质量评价各环节紧衔互动,构成一个完善的系统;二是指多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统一,基于学科的综合互补,各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弹性化协调,呈现系统统一性。

参考文献:

[1]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2004.27.

[2]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M].兰州:兰州大学教育系,2006,12.

[3]金浩.对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 26-27.

[4]肖国芳,等.产学研结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上一篇:复读现象剖析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高校双语教学模式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