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

时间:2022-04-14 10:19:05

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逐年增强,而这种作用效应因省份不同存在显著差距。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在省际层面存在很大差异,在传统三大地带东中西部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各省份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在区域内部相互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形成区域合作发展是发挥旅游业效应的关键。

[关键词]旅游外汇收入;经济增长;面板数据模型;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75-02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加,入境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这不仅与各地政府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关,而且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模式从接待型向经营型的转变有关(杨勇,2007)。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旅游业发展上亦是如此。在关注旅游外汇收入整体增加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其在省际层面上的差异,过大的差距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相悖。因此,本文将注意力集中到省际旅游外汇收入影响经济效应的差异上,阐明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关于旅游业是否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学术界众说纷纭。王良健(2010)对1997―2007年省际国际、国内旅游的四个指标运用异质面板协整方法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申葆嘉(2003)通过因果关系的纵向和横向梳理,不赞成随意将旅游业炒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关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国内学者也采用了各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叶护平(2005)将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综合应用分析了1990―2002年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得出虽然区域旅游收入的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异却呈扩大趋势。王凯等(2007)采用综合指数代替单一量值作为衡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得出东部地区旅游经济的重心地位已经形成,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具有持续性。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以上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对区域旅游差异进行简单分解,仅仅分析省际或地带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及近年来差异的变化,较少有分析省份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本文试图使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分析模型来研究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面板数据既可以反映横截面差异又可以反映时间变化,能够更加清晰地表现出省际差异形成的机制,希望为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了面板数据模型,优点在于:①观测值的增多,可以增加估计量的抽样精度;②面板数据可以反映个体之间的异质性,这正是我们分析省份之间差异所需要的;③面板数据建模比单界面数据建模可以获得更多的动态信息(白仲林,2008)。进行实证研究,考虑了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建立了以下计量分析模型,来研究省际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自发性影响对于全国平均自发水平的偏离程度(杨勇,2007)。取值较高的表示该省旅游收入影响经济的作用对外界依赖性较小且影响作用较为独立,如宁夏、青海等地。而取值较低出现负值的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周边省市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应注意性质上的差别,因地制宜方为良策。

3. 3 区域效应分析

为了考察区域位置对旅游业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将30个省份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分别回归得:

为正的省份,旅游业发展较为独立,印证了旅游业高发散性导致高引致作用的理论。西部地区旅游业推动经济的自发作用很强,其中一个原因是该地区省份多数拥有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相对独立。

4 结 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迅速,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由于旅游业是一项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吴必虎,2001),各省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科技水平各不相同,因此省际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的贡献度差距很大。东中西部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区域合作是最佳方法。相邻省份应当共同协商合作,联合开发具有主题特色的旅游路线,形成旅游产业圈,即旅游经济合作为先导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2)对于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要给予重视。种种客观条件造成了三大地带的差距不断拉大,失衡格局会造成部分地区资源负荷超载而另一些地区资源闲置浪费,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寻找适当的区域合作切入点,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加强区域联系。东部地区发挥高发散效应的优势,带动周边相对落后地区。中西地区借助外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旅游业健康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1]杨勇. 我国省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区域经济影响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67-73.

[2]王良健,袁凤英,何琼峰. 基于异质面板模型的我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0(2):311-316.

[3]杨梅. 我国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6(364):140-143.

[4]申葆嘉. 关于旅游带动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 旅游学刊,2003,18(6):21-24.

[5]叶护平,韦燕生. 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3):395-398.

[6] 王凯,李华,贺曲夫.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升级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63-67.

[7]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 经济问题,2003(11):69-71.

[8]陈秀琼,黄福才.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 2006,61(12):1271-1280.

[9]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10]宣国富.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2012,32(11):156-161.

[11]白仲林. 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2]吴必虎. 中国旅游研究14年[J]. 旅游学刊,2001(1):17-21.

上一篇:外资技术外溢效应发展研究 下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理财和“财商”现状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