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语言的设计原则

时间:2022-04-14 06:45:59

论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语言的设计原则

摘 要: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提问语言是否准确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要正确理解文本,这是最基本的前提;要紧扣文本,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语言要规范、科学,有鼓励性和审美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语言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而教师提问语言是否准确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本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教学流程中,有时一个过于深奥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只在我单方面给出预设答案后,学生的脸上才会有一些反应,就这样,学生的陪衬显示了我提问的“高明”。有时一个问题又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气氛热烈,其实学生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例如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有这样两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看课题《土地的誓言》,结合预习情况想想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还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师:谁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端木蕻良。

师:你们知道端木蕻良吗?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生: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师(补充):他是东北作家。那么他对哪儿的土地发出了誓言呢?

生(齐答):对关东原野发出了誓言。

以上教学流程很顺畅,教师在提问时教学语言用得很准确,因而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回答问题,准确理解题目含义。

但是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

教学片段(二)

师:本文是抒情散文,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泛滥着一种热情。

生2:爱国热情。

生3:炽痛的热爱。

生4:很强烈的爱国感情。

生5:爱故乡。

师(归纳):刚才有同学回答了“炽痛的热爱”,从课文第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来写的。

师:如何理解“炽痛”?

生:热烈而深切。

师:为什么要怀着热烈而深切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文写于什么时候?

生:“九・一八”十周年。

师:同学们知道“九・一八”具体事件吗?

生(激动地答):是卢沟桥事变。

(下面学生一片哗然。)

师(适时纠正):“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有关系,不太了解的同学们看一片段就知道了。

(适时用课件展示跟本文有关的“九・一八”事变的视频介绍,学生有了形象的感知。)

师:“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作者怀着难以遏止的感情写了这篇文章。

(适时展示有关图片给学生看,学生看了神情严肃。)

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本意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教师抛出了问题:“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预设答案是想让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的“炽热的热爱”,这样教师就可以据此为感情的契机引导学生一步步去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学生大都不是这样回答的,究其原因,是教师提问时问得不够准确,范围太大了,学生无法捕捉到文中正确的信息,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语言不是有效的。

可见“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教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提问语言精准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正确理解文本,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教师必须先正确理解文本。王富仁老师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三个主体性》中这样说: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在于语文教师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来解读文本和独立的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文本,并且理应是一个对课文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起到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语言肌体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是最需要自由的活动。最真实的语言,最美的语言,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从人的真实的感觉、感受和理解中流露出来的。

二、紧扣住文本,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仍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其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三、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洁、科学,有鼓励性和审美性。

1.规范、简洁。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其次,教师在遣词造句方面要讲究语法,要符合语法规律,在叙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逻辑,不出或少出错误。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

2.科学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符合文体特点,做到因文而异,正确、完整、周密。

3.鼓励性。教师提问的对象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尊心强,也很敏感,所以在提问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带有鼓励性。

4.审美性。一要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具有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启迪性。二要形式美。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语法修辞上有高超的艺术。要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构建和谐课堂,教师一定得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锤炼教学提问语言。

上一篇: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下一篇:文化意识的培养与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