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内科护理教学分析

时间:2022-04-13 10:59:47

案例导入内科护理教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12级的60名学生为观察组,年龄18—24岁(21.01±2.01)岁;选取11级的60名学生为对照组,年龄19—24岁(21.51±1.96)岁。两组学生年龄、已学课程和基础文化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2.2观察组

通过案例导入方式进行教学,其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方面,①根据教科书内容布置学生预习,并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上交。②课堂上教师应先集中对学生讲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知识,之后选取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疾病发展录像放映,对案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③每组学生6—8名,指引其进行讨论,讨论内容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几次实验室检查项目是什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身上出现了哪些典型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如何进行护理”,根据患者发言状况进行纠正和点评。④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表现拟制一份护理计划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阶段测试成绩和观察组学生对案例导入方式反馈,通过案例导入方式教学的章节实施阶段测试,试卷满分为100分,包含名词解释、填空、简单题和案例分析等内容,得分越高,患者对知识掌握的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选学生资料,用“x±s”表示正态计量资料,为t检验。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学生阶段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以糖尿病护理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为例对比两组学生阶段测试成绩,观察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显示,案例导入方式教学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教学程度,证明,案例导入方式教学可调动学生自主能力。基于中专课程设置的限制,因此,学生不能临床见习和实习,进而不能全面了解医院的工作。同时,学生对课堂教学具有较低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较差。案例导入方式教学可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其指引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讨论案例等,将重点和难点消化在自主学习探索过程中,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案例导入方式教学可促使教师发展,该种教学方法力求真实,选取典型案例,并编有明确目的和启发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在编写案例时,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教学内容,并客观和真实的启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本次研究中,通过案例导入方式教学的阶段测试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

4.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内科护理教学时案例导入方式获得良好效果,提高学生阶段测试成绩,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学习的主导。同时同多媒体教学工具相结合,将病患状况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者:王军 单位:辽宁省辽阳中医药学校

上一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下一篇:神经内科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