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梅岭中学“轴对称图形”测试卷

时间:2022-04-13 05:06:29

扬州市梅岭中学“轴对称图形”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 下列交通标志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2. 下列几何图形:①角;②平行四边形;③扇形; ④正方形.其中轴对称图形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已知∠AOB=45°,点P在∠AOB的内部,P1与P关于OA对称,P2与P关于OB对称,则P1OP2是( ).

A.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B.顶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4.下列命题:①两个全等三角形合在一起是一个轴对称图形;②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底边上的中线;③等边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就是这边的垂直平分线;④一条线段可以看成是以它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正确的说法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如图.ABC中,AB=AC,∠A=36°,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F,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

A.6个 B.7个 C.8个 D.9个

6.∠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到OA的距离为5,Q是OB上任一点,则( ).

A.PQ>5 B.PQ≥5 C.PQ

7.在ABC中,∠ACB=90°,∠BAC=30°,在直线BC或AC上取一点P,使得PAB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

A.3个 B.4个 C. 5个 D.6个

8.如图,将矩形ABCD对折,得折痕PQ,再沿MN翻折,使点C恰好落在折痕PQ上的点C′处,点D落在D′处,其中M是BC的中点.连接AC′,BC′,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二、填空题(每空2分)

8.在英文大写字母A、E、M、S、U、P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9.请找出下列符号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在横线上设计一个恰当的图形.

10.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2cm,则它的周长是 cm;等腰ABC中,若∠A=30°,则∠B= .

11.如图,在ABC中,AB=AC=32cm,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D、E两点,

(1)若∠C=70°,则∠CBE= ,∠BEC= ;

(2)若BC=21cm,则BCE的周长是 cm.

12.若D为ABC的边AC上一点,且AB=AC,AD=BD=BC,则∠A= .

13.墙上钉了一根木条,小明想检验这根木条是否水平.他拿来一个如图所示的测平仪,在这个测平仪中,AB=AC,BC边的中点D处挂了一个重锤.小明将BC边与木条重合,观察此时重锤是否通过A点.如果重锤通过A点,那么这根木条是水平的,这是因为 .

14.如图,AD是ABC的中线,且∠ADC=60°,BC=4.把ADC沿直线AD折叠后,点C落在C′的位置上,则BC′= .

15.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黑.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黑一个,使整个图案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有 种.

16.如图,一张长方形纸片沿AB对折,以AB中点O为顶点将平角五等分,并沿五等分的折线折叠,再沿CD剪开,使展开后为正五角星(正五边形对角线所构成的图形),则∠OCD等于 .

三、作图题(17题3分,17题4分)

17.如图所示,分别以AB为对称轴,画出已知图形的对称图形.

18.如图,已知∠AOB和C、D两点,求作一点P,使PC=PD,且P到∠AOB两边的距离相等.

四、解答题(19题5分,其余每题10分)

19.如图,ABC中,AB=AC,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O.OB与OC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0. 等边三角形ABC中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BO、CO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E、F.请问线段BE、FC是否相等?为什么?

21.如图,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FAC, E、F为垂足,连接EF交AD于G,试判断AD与EF垂直吗?并说明理由.

22.如图,ABC中,AB=AC=5,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AC于E、D,

① 若BCD的周长为8,求BC的长;

② 若BC=4,求BCD的周长.

23.等边三角形ABC中,点P在ABC内,点Q在ABC外,且∠ABP=∠ACQ,BP=CQ,问APQ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试说明你的结论.

24.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50°,且点B,A,D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CD,M、N分别为BE、CD的中点.

(1)求证:①BE=CD;②AMN是等腰三角形.

(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在图②中,试求∠NMA的大小.

上一篇:拓展习题,提升能力 下一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