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时间:2022-04-12 10:34:18

以人为本的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建立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3-02

1.课堂教学目标简述

1.1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课堂教学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也是到达目标,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加以调整、变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1.2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以对人的全面关注为前提,要求通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过去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单一教学目标定位,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人教育的全面关爱,从而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无疑会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重理论、轻实践;重注入、轻情感的教育痼疾,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过程。

物理教学是中学生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她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特别是在对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观察、实验,理解、判断,发现、综合及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为学生中学总的学习目标实现奠定基础,是物理教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现就对新课标的学习体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2.课堂教学目标建立的依据

2.1学生依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根本,课堂教学的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力水平相匹配,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如果目标设定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课堂上困难重重,四处碰壁,即使是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无法达到教师预设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目标即使事先规划得再好,也是无果而终的,她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过低,课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把握或者是基本把握的,则课堂上学生即使不太努力、或者只要稍作努力,也可以把握课堂所有内容,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努力的必要,久而久之,就会对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从而对课堂学习感到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率。当然,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也要注意他们在思维方式及能力上的差异。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较低,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喜欢以身边的生活现象或事例,通过观察、体验与感悟认识事物,在教师的启发、集体讨论和辨析过程中形成知识。高中学生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则希望通过精彩的物理实验、严密的理论推导或严谨的文字叙述,去归纳、理解、探究复杂的物理内涵,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事物。让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不断上升新的台阶。

2.2学科依据

不同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科所要求的学科能力和学科学习、研究方法也是不同的。作为教者,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和要求,顺应认知规律,制订与本学科特点相符的目标,才能达到学科教学要求。物理学科特点是物理概念、规律严密,学科知识系统性、实验性、实用性强,对观察、理解、分析、归纳、推理、探究的能力要求高,与生产及生活的联系紧密。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更要求物理教学工作者,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渐次化解、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把物理教学的总目标分解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内完成,并并且做到教学目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切不可因为物理学习能力要求高,物理概念的内涵丰富,所以想在一堂课或一段时间内,把对学生所有的要求同时体现,让学生的所有能力短期内提高,这样的操之过急,会欲速不达,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例如,对于功的概念,学生则是经历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才逐渐有所领悟。在初中,功是力与路程的乘积已使学生对功有了表象性的认识。到了高中阶段,当位移的概念形成以后,功是力与力方向位移的乘积使学生对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还知道了功不仅有大小,还有正负;功的本质是什么,学生仍觉得有疑问。能概念的引入,才让学生清楚了功的本质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能的转化必须通过做功来实现,有了对功的理解,才能去研究各种具体形式的能和转化。这样的螺旋式上升,循序式渐进,不仅让学生把握了知识,更让学生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2.3课题依据

同一学科,不同的课题,其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侧重。因为不同的课题,其知识及能力的构成方式不同,学生在探究这些知识时,需要投入的思维方式的重点不同,所以应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趋向,侧重在三个维度的某些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予以加强,以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例如,关于布朗运动的教学,就应该把侧重定位在: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认识,把握研究微观事物的一般方法即宏观表现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显微镜下花粉颗粒的运动,发现这种运动的特殊性,去推想这种无规则运动的形成原因,再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运动,正是由于颗粒周围液体分子对花粉颗粒碰撞的不均匀引起的,由此可知微观粒子运动的不规则性。通过这堂刻通过宏观现象推想微观本质的思维方法,将又会对以后研究安培力与洛仑兹力的关系提供帮助,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

3.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的目标确立以后,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实施,才能把教学的理想变成现实真正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3.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确立正确的师生观,改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传统师生观的影响,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把自己的知识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强塞给学生;学生则无论原有的学力及兴趣爱好如何,都必须步调一致地按照教师的讲解去被动、机械地接受。新课程倡导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其作用是在教学目标的总框架要求下,通过课堂的平台,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研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获取、自主建构、自主发展,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只有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地发挥,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

3.2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

物理知识是生动而多样的,这些知识在呈现给学生时,其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是简单而机械的。那种只靠一根粉笔、一张嘴的以陈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只能让生动的知识变得死板、僵化,从而失去对学生应有的诱惑。其实,物理知识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引人入胜的实验启发式、也有设计巧妙极具思考的问题引入、也可以把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物理内涵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回忆,引入新知。当然,如果能以DIS实验或以电脑动画课件的形式,把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也一定能起到让学生耳目一新的作用。

3.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只有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形成学习效果的质的飞跃。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办法,给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情境,让他们体验、感受、经历、参与从而内省知识。

3.4改革训练系统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查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手段,课堂训练的内容与方式,还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价值取向和参与程度。传统的训练模式是习题训练,而且习题的特征是多、繁、难,通过这些习题的反复训练,去解决课堂上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会浪费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造成学生较重的课业负担。为达成新课该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以多元的课堂训练系统提供给学生,以此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课堂训练的方式应体现三个维度,可以是针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论述类习题;可以是针对课本内容的观察、考察或动手制作类问题;也可以是从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进行知识搜寻与研究类习题;还可以是针对主干知识而编拟的巩固类训练习题,但要注意这类习题层次性、趣味性和可答性,也要注意开放性和探究性,以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

3.5注意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影响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卷面文化考试为主,把考试的分数作为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志,这种形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继续发挥其作用。在看到考试甄别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发现其弊端,由于考试时间及卷面长度的限制,一张试卷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内容;另外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想情感等内容,也较难作为试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所以这种评价形式不利于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要求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科学的评价方式才能促成上述目标的实现。其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关心他人的作风也无疑是值得教师与家长去积极评价和鼓励的。这就要求把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注意同学课堂的即时评价、教师教学的过程评价、家长社会的校外评价及学校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真正发挥评价对学生综合素养全面的体现量度功能,让评价起到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3.6与信息技术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正受到教育工作者的不断重视。由于信息化具有是开放性、公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的特征,所以她可以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下,可以发挥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作用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就意味着把信息技术作为是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清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手段在那些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通过这些手段的应用,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形式来展示,减少学生在课堂思维上的障碍,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

[3]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5

上一篇: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价值体现 下一篇: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