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民俗中的健身因素

时间:2022-04-12 09:31:57

东乡族民俗中的健身因素

某一民俗事象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传承下来,首要的一点就是民俗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功能,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民俗事象其最初的产生总是带有某种功利目的。这些功能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于精神方面,如教育、历史、娱乐、交际、调节等功能。同样养生健身功能是民俗功能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民俗中延伸的养生健身活动,是东乡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其中丰富的养生健身因素,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仰民俗

伊斯兰教自公元8世纪传入我国以来,先后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东乡族便是其中之一。从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开始,伊斯兰教的宗教规定始终是东乡族信仰民俗的核心内容。

礼拜是包括东乡族在内的每一个穆斯林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宗教实践活动。礼拜的内容分为每日五时之礼(晨礼、晌礼、晡礼、昏礼、霄礼),每星期五的聚礼,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的两次大的会礼。礼拜时,礼拜者身体面向麦加城的“克尔白”直立,眼睛平视、双脚与肩等宽,思想集中,在阿訇的带领下,依次完成直立、抬手、鞠躬、下跪、叩头、转颈、捧掌等一系列礼拜的规定动作。具体的作法是:直立。将右手放在左手腕上,并用大小拇指捏住左手腕,置于脐下丹田,目视叩头处,背诵经文;鞠躬。俯身鞠躬,要求上体弯曲90度,双手掌触及两膝盖,然后直腰站立,诵经;下拜。双膝下跪,双手伏地,叩头时鼻尖触地,然后静坐片刻,再作第二次叩头动作;跪坐。两次叩头之间小坐。坐时立右脚,仆左脚,臀坐在左脚上,手放在腿上与膝齐;出拜。跪坐后转脸看肩头,先右后左,心念祝安词。捧掌(祈祷)。跪坐捧两手与胸前,十指并拢,手心向上,祈祷完后作摸面动作。完成以上这些动作,算作一拜。东乡族的礼拜活动,除了信仰之外,无疑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在礼拜过程中礼拜者思想集中,摒弃杂念,科学研究表明,礼拜时的这种静思状态可使得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有助于人体身心健康。而且礼拜中的动作和姿势,对礼拜者的四肢、关节、头颈、腰、腹等均得到了很好的锻练。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礼拜活动,在客观上完全起到了养生健身的功效。另外,东乡族群众在礼拜前还要进行大小净。《古兰经》中说:“信教的人们呀,当你们礼拜的时候,你们要洗脸,洗两手至两胳肘、摸头、洗脚至踝骨。如果你们失去了大净,就要洗全身。”东乡族群众在每日五时之礼前洗小净,每周五的聚礼前洗大净。不难看出,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协调排除废物,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还可以降压镇咳,消除紧张劳动、工作之后的疲劳,振奋精神,是一种很好的调节精神的方法。

2.禁忌习俗

东乡族的饮食禁忌很大程度上属于禁污秽物和有害健康的食物,而对污秽物、有害健康的食品在伊斯兰教中已有明确的规定。《古兰经》第五章第三节中说“对你们列为禁戒的是自死物、血、猪肉,以及诵非直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因此,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对东乡族饮食禁忌的产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东乡族的饮食禁忌中禁食自死物(包括动物、飞禽);猪肉(东乡族将猪视作一种秽物);同时禁食被勒死、捶死、打死、跌死、触死、咬死的动物;禁食驴、马、骡、狗、猫以及所有食肉类的猛禽和异兽;禁食烟酒和麻醉品(包括所有);禁食在宰杀时没有念真主的名字的动物(主要指非穆斯林宰杀的家禽、牛、羊、骆驼等);禁食长牙齿的水产品、海产品如带鱼、鲨鱼等;禁饮动物的血液等。清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解释禁食自死物等规定时说:“自死物不可食的原因有二:一是凡物自死必有毒。二是一切生物均有二性,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本然之性对人生有益,而气质之性是由血气而生,为贪恶嗜欲之性,有累于人心者也,所以生物必宰而后食,这是为了去其血气。”可以看出这种解释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饮食禁忌包含有饮食清洁卫生的问题,饮食的不洁可以造成人体疾病、危害健康。东乡族禁忌习俗中禁食不洁之物,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3.饮食民俗

东乡族酷爱饮茶,每餐必定有茶,喜用盖碗泡茶。尤其喜欢用云南春尖和陕青茶。待客时除了茶叶外,还在盖碗内放上冰糖、桂圆、烧枣、葡萄干、杏干等,俗称“三香茶”。东乡族饮茶习俗的产生与其生活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明代河州地区茶马交易的繁荣促成了东乡族饮茶习惯的产生,加之东乡族的主要饮食品种单调,蔬菜缺乏,因而茶因其助消化、补充营养等特点成为蔬菜的替代品。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生物碱、鞣酸、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以及铜、铁、锌、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作用和药用价值;茶中的芳香化合物和鞣酸、有收敛、止血、杀菌、中和碱性食物的作用。还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脾胃消化。东乡族经常饮茶对人体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此外、东乡族喜吃手抓羊肉,吃法主要有端全羊、吃平伙等。羊肉在东乡族的饮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清代伊期兰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择要解》中说“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惟驼、牛、羊具纯性,补益诚多,可以供食”,羊肉成分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经常吃羊肉,开胃健脾,散寒助阳、益肾补虚,是食疗佳品。《本草拾遗》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4.游艺民俗

东乡族民间的游艺活动种类繁多,有适合儿童的游戏,有广大青少年喜欢的竞技比赛,有适合成年人娱乐的健身活动,也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当尕达: 汉语意为“打土块仗”,一般在冬末春初,两个村子事先约好后举行,老中青三代均可参加比赛。届时,或在一个小山头,或在一块闲地、荒滩上,比赛开始,双方立即互掷土块,也可用自制的甩炮,直至一方守不住败下阵来,退回自己的村子,方才偃旗息鼓,握手言和。如果双方相持不下,可继续对打,有时可一连玩上好几天,玩时为避免受伤,禁止使用石头。

打咕咕杜: “咕咕杜”是一个鸡蛋大小的椭圆形木球(长一寸多,粗半寸多),用树枝削制而成。打“咕咕杜”又叫打“别烈棍”。别烈是指一尺多长的木棒,手握的一头呈圆形,击球的一头略扁,类似棒球棍。打“咕咕杜”多在农闲季节举行,参加者为成年人,参与的人数少则双方各一人,多则不限,双方相等即可。比赛场地多选在一块平坦、宽广的地方。比赛时在场地内划出一长方形的界限,俗称岗沿。守方居岗沿内用木棒将球击出,攻方从得球之地,无论远近,尽力将球掷入岗沿内,守方以棒迎击防守,将攻方掷来的球击得越远越好,如果攻方将球掷入岗沿内,则要交换发球权。比赛时,双方打得很激烈,木球在头顶上飞来掷去,周围的年轻人唱着歌谣,呐喊助威。最后以棒量数,以数计分,先满百棒者为胜。输方要受“喝通”的处罚,即胜方以棒击球,输方从落球之地持球,一口气跑入岗沿,其间要口喊出声,不许换气。否则继续处罚。

跳跎跎: 为东乡族少女喜爱的游艺活动。玩时在空地划一方块,然后在大方块里划上若干小方块,后在小格子里扔进一个沙包或石子,然后单腿按顺时针顺序将石子踢进每个方格,先踢进完所有的方格者为赢方。

拔腰: 是一种比赛体力的活动。两人面对面站立,然后伸双臂从双方身后倒抱腰际,等裁判喊“开始”,双方发力,尽力将对方提起,使对方双脚离地,失去重心。拔腰的方式有单手抱和双手抱之分。

摔跤: 东乡族称为“巴哈邦地”。是在东乡族中开展最为普遍且受东乡族青壮年所喜欢的传统健身活动,多在农闲或婚礼聚会时举行。摔跤的花样繁多,诸如“花花抱”、“揽腰抱”、“后腰抱”等,比赛一般采用三局两胜制。

下方:是东乡族中老年人所喜欢的一种传统棋类活动。在东乡族中流传较广的玩法有:“七路”、“大方”、“顶四路”、“围和尚”、“钻牛角”、“绷裤衩”等。开始先顺地上划上纵横五路、七路或玩法所要求的棋路、选用石子、硬币、火柴棍等作为双方的棋子。玩时、先将棋子摆满方,然后行走,以吃完对方的棋子为胜。

此外,还有踢毛牙(即踢踺子)、打秋千、赛马、鹰猎等民间游艺活动。

东乡族的这些民间游艺活动,都是极好的健身活动项目。不仅能增强肩臂、腰腹、周身的肋肉力量,增大肺活量,而且还能培养形体动作的协调与灵巧,并借助游艺活动来缓和生活的紧张状态,调剂他们的生活;东乡族的民间游艺活动亦能培养青少年勇敢、果断、机智等素质,人们在民间游艺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增强了他们的群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情感,以及人们相互合作观念。

本文所及东乡族民俗,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然而,我们足以窥觊到其所蕴含着的许多健身的因素,对其进行整理和发掘,以期对弘扬东乡族传统健身文化,促进全民健身,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以及加快“小康”建设的步伐有所裨益。

本文为甘肃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少数民族宗教民俗中的养生健身行为研究》的成果之一。

上一篇:折枝牡丹镜和缠枝牡丹镜 下一篇: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是千秋万代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