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机制:基于面板联立系统的估计

时间:2022-04-12 02:22:00

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机制:基于面板联立系统的估计

摘要:基于山西省35个县2100户农户2005年~2010年的微观面板数据,笔者构建了我国农户信贷约束收入差距间的面板联立系统,估计了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间的动态影响机制。数据分析和实证检验均证实了我国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上存在约束现象;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额度和机会均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高收入农户在机会和额度上均优于低收入农户。农户收入水平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动态作用机制,信贷约束的门槛效应使得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增长存在着动态恶性循环。拓展农户收入增长的渠道,应打破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户信贷支持上的门槛,以政策倾斜机制来缓解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上的约束,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来缩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农户;信贷约束;收入差距;面板联立系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3142);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JA790151;09YJA790131);世界银行山西农村扶贫项目(K223001);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011041002-03);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基地项目(2011313)。

作者简介:王书华(1978- ),男,山东荷泽人,经济学博士,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金融发展、金融计量分析研究;杨有振(1958-),男,山西河津人,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苏剑(1966-),男,陕西咸阳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5;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026-06收稿日期:2012-10-28

一、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普遍认为,农户家庭信贷资源获得机会的匮乏及其所带来的不利竞争可能是导致农户生产和收入低下的重要因素(Petrick,2005)。一些文献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约束的根源,指出了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信贷配给对农户信贷市场的冲击(Stiglitz, 1990)。文献证实,在发展中国家,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相当普遍,这可能源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农户大多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Braverman et al,1986)。发展中国家典型的二元金融市场是农户信贷约束的制度根源,垄断及寻租使得农户在正规信贷市场上受到约束(Hoff et al,1990)。

关于信贷约束与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国外文献大多认为完善高效的农村信贷市场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效应,而农户在信贷市场上的约束会冲蚀对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Foltz,2004),导致这种负面效应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完备性(Aghion et al, 1997)。关于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及对其估计,现有文献采取的方法和坚持的观点并不相同。Boucher等(2009)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推算出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但这种方法和判断主要建立在农户的主管判断之上(Diagne, 1997)。Feder等(1990)认为虚拟变量方法的处理忽略了信贷约束变量的内生性,所得估计量是有偏的。Krandker等(2003)通过两阶段估计模型,试图解决估计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但其研究大多基于截面数据,以规避可能存在的时序相关问题。

对信贷约束的讨论归根结底在于它对农户福利的冲击,而福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农户收入的变迁上。国内对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信贷约束的原因分析,鲜有对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作用机制的研究。关于我国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两类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认为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现象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常态,这可能与金融管制、正规金融市场的门槛限制有关(何广文,1999;王书华 等,2012)。第二类则从农户信贷供求均衡的角度,认为农户的信贷约束事实上源于其本身的信贷需求不足(张杰,2004;朱守银 等,2003;韩俊 等,2007)。在对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及其估计上,王书华等(2012)以门槛估计模型证实了我国农户在信贷可获得性上的门槛现象。

既有文献均不否认我国存在农户信贷约束现象,部分文献利用截面数据对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也通过不同的方法给出了大致的估计,但对于农户信贷约束的经济后果,目前的研究尚缺乏统一性,特别是鲜有文献对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采用2005年~2010年2100户农户的微观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估计和分析。

二、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数据事实与证据Boucher等(2009)认为,农户的信贷约束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农户的信贷约束是与整个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的,国家在农业金融支持上的不足,可能是农户供给式信贷约束产生的宏观背景。这在表1的数据列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实证检验与估计

导致农户信贷约束或农户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重的,遗产、资源禀赋等都可能是其变动的经济根源,但囿于各种原因,这些因素并不都能被完整捕捉。同时,考虑到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机制,简单线性回归可能导致内生性偏误,本文构建了二者动态影响的面板联立系统

面板联立方程系统一方面可以避免单方程回归的内生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揭示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反馈机制。联立系统中,单个方程所示变量间的关系描述不再仅仅是单向因果关系,而可能是互为反馈;同一变量在联立系统中可能所处位置不同,所揭示的经济和统计含义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个简单的、可识别的联立系统可以表述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农村金融调查数据、花旗-北京大学2008年农村金融调查数据以及山西省35个县2100户农户2005年~2010年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我国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间的面板联立系统,估计了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间的动态影响机制。论文的数据分析和实证检验均证实了我国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上存在约束现象,而这种约束通常与其收入水平具有重要关系,二者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动态作用机制。因而,打破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户信贷支持上的门槛,拓展农户收入增长的渠道,对于缓解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上的约束现象、缩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破解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上的约束必须从金融机构和农户本身两个方面着手。

如何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上的支持是破解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的关键,但现有正规金融机构本身是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要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必须从根源上加大对农户信贷支持的供给。对此,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之下,放开对农村金融供给的门槛限制,允许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准入,加大农村金融供给的竞争性。政府应鼓励微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适当对农村金融供给实施政策倾斜。

同时,政府应当对涉农金融支持业务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补贴。正规金融机构之所以对农户信贷需求设置门槛,根源在于其风险规避和利润追逐的本性。打破正规金融机构在涉农金融支持上的门槛,政府可以在涉农业务上予以税收减免,甚至予以政策补贴,以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支持。

在规避风险方面,仅有农村金融信贷供给的增加仍无法解决农户信贷支持上的约束问题,金融机构不可能在无法收回贷款的领域提供信贷。要跨越农户信贷约束的门槛,同时也要求农户本身必须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缩减收入差距。如何改变初始财富禀赋较少的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支持的机会是破解农户信贷约束的核心,而打破这一信贷约束的门槛,仅仅依靠市场运行机制似乎无法完全改变局面。事实上,政策引导农户信贷资金配置,破解信贷约束壁垒在国内外均已开始了一定的尝试。当然,对金融领域试验依据信贷资源向农户的政策倾斜需要政府对整个宏观金融资源配置合理布局。

①2010年数据中对农业贷款的统计没有包括农林等服务业贷款。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各期。

②该调查统计由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统计局针对农户借贷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涉及10个省(自治区)、263个县、2004个村、20040户农户,详细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分析报告》(2009)。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江苏省、福建省,中部地区的吉林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以及西部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宁夏自治区。

③调查数据来自江苏省的常熟县、扬中市、大丰县,陕西省的丹凤县、长安县、府谷县和吉林省的图们市、公主岭市、德惠市,涵盖2227户农户。

④数据根据花旗-北京大学2008年农村金融调查数据计算。

⑤调查数据为山西省35个县2005年~2010年2100户农户的微观统计数据。

⑥这里统计了能够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的信贷额度与其收入水平间的拟合关系。在调查观测数据中,农户可获得的信贷主要统计了银行和信用社贷款、个人借款、其他三种类型,有一些金融资产和借贷性支出并未包括在农户期末债务余额项目中。

⑦基于估计方法的考虑,这里只考虑单因素误差项的联立方程系统:εi,t=αi+ui,t。

⑧在模型构建中,Cred为衡量农户信贷约束的指标,这里以2005年~2010年2100户农户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银行和信用社)获得的借款余额来替代;Inc为农户家庭全年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Fin为农户期末金融资产余额(包括手存现金、存款余额、债券价值款、股票价值款等);ncash为农户非收入现金所得(包括非借贷性现金所得和借贷性现金所得,在细目上包括债券卖出、股票出售所得等);ncons为非消费性支出(包括非借贷性支出和储蓄、借贷性支出,在细目上包括归还贷款、购买保险等支出)。

⑨表中2SLS指基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估计时运用小样本调整自由度,并假定误差独立不相关;3SLS估计时假定存在非结构化的误差相关;迭代3SLS估计时设定最大迭代为16000。表中在信贷约束模型设了虚拟变量dum∶dum=1,代表农户人均收入水平1196元的贫困线;否则,dum=0。回归结果基于stata程序。

参考文献:

韩俊,罗丹,程郁.2007.信贷约束下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44-51.

何广文.1999.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0):43-49.

王书华,苏剑.2012.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门槛效应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基于微观面板门限协整模型的经验与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16-24.

张杰.2004.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5-12.

朱守银,张照新,汪承先.2003.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 (3):89-96.

AGHION P, BOLTON P.1997. 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or rural credit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64(15):165-176.

BALTAGI B H. 1981. Simultaneous equations with error component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7(2):189-200.

BOUCHER S R, GUIRKINGER C, TRIVELLI C. 2009. Direct elicitation of credit constaints: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with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to Peruvian agriculture[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57(4):609-640.

BRAVERMAN A, GUASCH J L. 1986.Rural credit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essons for policy analysis from practice and modern theory [J]. World Development, 14(10):1253-1267.

DIAGNE A.1997.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access to and participation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Malawi [Z].FCND Discussion Paper.

FEDER G, LAWRENCE J L, JUSTIN Y L. 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dit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s agriculture: a microeconomic model of disequilibrium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2(5):1151-1157.

FOLTZ J D. 2004. Credit market access and profitability in Tunisian agriculture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30(3):229-240.

HOFF K, STIGLITZ E. 1990.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 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4(3):235-251.

KRANDKER S R, FARUQE R. 2003. The impact of farm credit in Pakistan[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8(3):197-213.

MADDALA G.1971. The use of variance components models in pooling cross section and time series data [J].Econometrica, 39(1):341-358.

MUNDLAK Y. 1978. On the pooling of time series and cross section data [J]. Econometrica,46(3):69-85.

PETRICK M.2005. Empirical measurement of credit rationing in agriculture: a methodological survey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33(2):191-203.

STIGLITZ J E.1990. 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4(3):351-366.

(编校:沈育)

上一篇:失地农民年龄、生产率和持续生存能力:基于调查... 下一篇:大型展厅高支模堆载预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