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 文言并重

时间:2022-04-12 04:56:24

回归传统 文言并重

摘 要:毋庸置疑,文言文教育之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标》中对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当前的中学文言文教育却不容乐观,重言轻文,导致学生对文言文渐失兴趣,本文针对此现象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文言文承载着璀璨的中华文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文言文的内容涉及广泛。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那么学生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作品中汲取了古人的思想营养,获取了古人的智慧精髓,并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而提升语文素养。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者甚少,大家谈“古”色变,那么应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让文言文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以诵读来吸引学生。

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诵读要讲究方法,追求情境,让学生读而有兴趣,使诵读成为学生的“最好刺激”,成为师生共同品味的精神大餐,在朗读前要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写作背景及所孕育的感情。让学生换位思考,如何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积极探讨文章的内容。另外教师应发挥示范的作用,教师在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探讨的兴趣。所以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通过反复吟诵文本,品味语言,逐步加深理解文意。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真正的“诵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

(二)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在文言文的课堂上,老师更应该发挥个人的魅力,以个人的魅力感染着学生。这里所说的魅力主要是指教师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和饱满的热情去再现古文学的魅力。如:通过对作家艰难人生经历的讲述,老师必须详细地了解其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作家的人格魅力;通过对每个语言文字的精确、智慧的组合的分析,来展示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在讲先秦诸子散文时,教师必须对当时的历史了如指掌,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透文意,学生也定能入神。所以这也就需要教师必须加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研究,用自身的敬业精神来激励学生,用个人的魅力吸引住学生,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以故事内容吸引学生。

在很多人物传记的文言文中,其中的故事都相当的精彩,教师只要利用好精彩的故事,稍做加工,抓住学生的胃口,设置好悬念等等,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进来。例如,在讲《陈涉世家》时,我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述了一个出身低贱的佣耕者如何成为一代帝王的故事,由于前后身份的悬殊,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然后我在不脱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阐述、推演,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更快地了解了故事内容,强化了教学的效果。

二、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要想从学生视古文为陌路,教师视文言为畏途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摒弃照本宣科,一味串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文教学的质量。

(一)平等对话,自主学习。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平等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生命体的平等,离开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所以,这就需要老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学生的观点,要善于倾听,善于欣赏。对初中生来说,这个时候思维相当活跃,而且孩子的个性中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想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欲望,迫切需要得到承认和赏识。所以老师营造轻松、 平等的氛围,有了平等的对话,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也就避免了“满堂灌”式教学,避免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现象,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通过自主学习,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二)文言并重,以文带言。

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轻文重言,导致学习的枯燥,兴趣的渐失。由于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和相应的语感,阅读文言文时会常出现障碍,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训练的时候,除了阅读之外,还要扫清语言的障碍。但方法还是从总体入手。整体把握“文”,自古有几种比较好的方法:一曰“诵读”;二曰“观其大略”;三曰“不求甚解”。特别是“诵读”,对理解“文”、感知“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了“文”,自然就懂得了文章的大意,懂得了大意之后,只要再对重点字词句稍作解释,一篇文言文就在轻松中学完 、学会。这个过程是一个相互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自动相互注释,相互补充,相互说明,从而使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由局部到整体。

总之,千百年淘洗而流传,定是诗文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由“苦趣”变为“乐趣”,最终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上一篇:语文课堂的N次方 下一篇: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现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