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下的医学检验论文

时间:2022-04-12 03:17:37

研究生培养下的医学检验论文

1课程设置及个体化培养特点不突出

目前多数院校的检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跟临床专业同步进行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只是在半年(或一年)的专业基础课遴选上导师给予一定的建议,但是整体课程的选择缺少自身的专业特征,而检验专业在自身上有其专业的特点,考研之前花费大量时间应付考试,导致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在研究生实习期间,发现实践与理论没有找到契合点。另外有的学生在学术上有独到的见解,在现有的培养环境中,学生没有机会把自己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极大的束缚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个性培养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2医学检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2.1培养科研与临床技能相结合的复合性人才目前医院检验科都分设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在内的多个专业领域,检验的五年制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基本掌握临床检验科室的日常工作,对于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在专业领域中选择一个主攻方向,掌握基本技能外更深入的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应定位为培养科学与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2.2课程设置的改革医学检验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不应统一选取统一的课程设置,在授课原则上,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应注重学科交叉和渗透,并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精选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的设置,强调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一专多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老师主讲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改为灵活多变的研究方法和专业讨论课程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鼓励学生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训练。在创新改革中,作者将学生必修课与选修课控制在2∶3的比例,同时我们加入了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专业方向课,由本方向研究生导师开设,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如科研方向为细菌的耐药机制,则安排ESBL、AmpC、MBL等耐药基因的相关讲座,这样突出了检验专业方向。

2.3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利用目前的网络平台和兄弟学校之间的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吸收好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增强个性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培养独立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学科定期举办进修或者培训总结汇报以及学术讲座,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状态,同时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讲授。有条件时,带学生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议,构建平台、开拓视野,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终生受益。

2.4发挥导师的职责研究生导师是学科专业领域的行家与学者,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4],根据现有培养模式需加强导师和学生的双重考核机制,形式可以多变,比如本校近几年来设立校级研究生创新课题,让研究生在校期间,完成创新研究,通过此项研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沟通机会增加,对研究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将来临床工作和现代社会的需要[5],同时作者对积极申报省级研究生创新课题给予大力支持。实践环节上学生、学院、导师三管齐下,积极联系省内及省外医院检验科,实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6]。同时单一导师制不能够对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单凭个人能力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显现出捉襟见肘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研究生面临社会多样化知识及能力的需求。为了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者采取双导师制,即在入学导师互选中,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出两位导师,一位为科研指导导师,另一位为临床技能培养导师,科研型导师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临床技能导师为从事临床检验工作至少15年的高级检验医师。每位导师学有专长,互相之间可以弥补不足,各自负责研究生相关方向能力的培养,分别负责临床实践技能、科研实验技能、科研写作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最终使所有的研究生在毕业时都能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另外,根据临床检验科室的工作性质,合理安排研究生培养时间,研究生临床实习期间上午主要安排在检验科室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下午则安排科研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进行全局观念,各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不同的时期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好的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对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促进高校综合稳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晓丽张吉生辛华王勇高荣升杨军单位: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

上一篇:诊断理论依据的医学检验论文 下一篇:教学实践中的医学检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