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信息素养论文

时间:2022-07-07 03:38:37

研究生信息素养论文

一、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内容探讨

1.信息知识教育。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有了对信息本身的认知,才能更好地辨别、获取和利用信息。

2.信息能力培养。信息能力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核心,包括:收集信息的能力,是指对于要求的目标,能选择恰当的方式,自发地、不缺少地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判断信息的能力,是指从繁多的信息中,选择必须的信息,审查内容并从中引出合适信息的能力;表现信息的能力,是指采取一定的表现方法和形式,对信息整理、再现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指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能通过恰当的处理,获取其中隐含的和有意义的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是指基于自身的认识和思考,创造知识的能力;与传递信息的能力,是指能基于信息接受者———受众的立场,在信息处理的基础上,与传递信息的能力。

3.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信息道德、法律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研究生要重视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法律、文化和社会问题,遵循信息伦理、道德准则和法律要求,规范自身信息行为,正确引用、使用信息,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二、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探讨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的信息素养目标、通用层次的信息素养目标和学科层次的信息素养目标。基础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是“由基础图书馆应用知识和基础计算机应用能力构成”。通用层次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是“适用在任何学科与日常生活中的持久的可在不同学科之间转移的识别、检索、评价信息的能力”。学科层次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是“适用于学生所在学科的专门的信息素养能力,是通用层次的信息素养能力目标在不同学科的延伸和发展”。三个层次是“连续的、相互衔接的、循序渐进的,高级能力的学习以低一级能力的掌握为基础”。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属于学科层次,要求具备更高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上更强调信息创新的能力。具体包括:了解信息素养价值和作用,并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确定所需学术信息的目标、范围和所需的信息源,并具备查寻能力;能对获取的学术信息正确地分析、评价、利用,形成新的学术信息和创新;能对学术信息进行组织管理、表达交流;了解、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并承担社会责任。不同学科要针对其特点提出对应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科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探讨

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过程教育,从入学到毕业都需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层次性。可采用阶段式教育模式开展,分为基础—提高—创新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推行,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基础阶段是初始阶段,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素养知识,了解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提高阶段是全面提升阶段,主要是培养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使学生熟悉各类信息资源、检索方法,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专业文献信息,应对专业的学习研究。创新阶段是巩固和加强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助力科研创新和完成毕业论文。在实际实施中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依据信息素养水平及实际需求适时、适当地开展,采取对应的方式和措施开展相应的指导。

四、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探讨

信息素养培养既有理论知识的要求,更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研究生信息素养素质存在差异,因此在培养上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地做出选择。

1.充分利用学科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构建学校知识库。学校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网络、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这些硬件设施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图书馆要根据学科情况,重点收藏技术报告、成果鉴定材料、阶段成果报告、会议文献等前言文献;要根据研究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保障研究生科研学术处于高起点和高水平状态;在保证传统纸制品的基础上,要购置一定数量的光盘和网络资源。学校还要注重自身的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摄像机,将学校的精品课程、讲座、重点科研记载,构建学校的档案库和多媒体知识库,建立光盘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等。网络教育传递速度快,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针对研究生需求,推出信息素养教育专题网站,帮助学生学会从网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要建设好图书馆门户网站,为学生提供专业、便利、全面的检索服务。要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文献服务、定题服务、专题跟踪服务、信息导航服务,辅助研究生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2.发挥导师在科学研究实践中的言传身教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通过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激发学生提高专业信息技能的动力。学校要定期开展导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和考核,培养、遴选具有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教师担当导师。

3.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图书馆馆员对学生信息素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要具有熟练的信息检索技能,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信息需求。学校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挑选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和管理。

4.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为研究生提供学科层次的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以学科为对象,面向导师和研究生对口服务的模式,在院系、学科与研究生之间建立起通畅的需求和保障渠道。要求学科馆员既要具备学科背景、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获取、组织加工能力,并能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信息服务;要积极参与学科信息资源门户的创建和扩充、完善;要经常性地为研究生指导和培训科研创新和论文写作,协助开展相关课题的资料检索;要适时收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同时院系也应配备信息素养教育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信息获取困难。

5.完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学校要完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教育。开设信息素养教育必须课程是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堂。课程要系统地介绍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检索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检索系统构成,掌握信息检索方法、技巧,合理使用检索策略,科学管理检索信息成果,正确分析和评价检索结果。信息素养培养涉及计算机科学、人文、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背景。因此在研究生公共课程设置上,要将体现信息素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要有以信息素养为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的主动意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力求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方向有效地融合,引导学生把信息理论和技能同专业科研实践密切结合。教师要结合课堂讲解计算机、网络、网络法律法规等知识,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伦理道德学术活动。还提供多种形式,多途径的第二课堂教育,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局限性。

五、精心打造“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工程”系列活动

为全面推广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研究生的整体科研水平,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我校研究生管理部门联合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和相关院系联合打造“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工程”。以多元化的讲授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宣传与推广、组织系列的培训,分阶段地开展系统化的教育,为研究生提供了真正需要的信息服务。结语:研究生的规模、质量和结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相互影响。高校要以国家正在实施的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契机,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作者:徐多勇郑静曾理单位:成都医学院研究生处

上一篇:图书馆与信息素养论文 下一篇:叙事艺术电视新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