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4-11 01:34:25

浅谈如何做好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特别是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后,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强烈的反差让他们在心理上必然产生“不公平”的想法。虽然这样的心理产生不可避免,但教师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心理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解决这一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

2.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意存在的问题,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思想品德课等课程上,既要讲述英雄、伟人的成长历程,也要讲述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和同学和睦相处。从而使学生找到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前进动力。

3.召开家长会。要主动和家长们交流座谈,使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宽容他们、平等对待他们,经常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发和教育他们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切身感悟父辈的辛劳,感悟到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规范,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4.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对他们尊重、理解和关爱。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5.民工子女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开设“心语信箱”和“心理辅导室”,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空间,使他们能尽情地发泄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拥有平衡、愉悦的心情。

6.大部分的民工子女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他们在学业上充满焦虑、畏难心理的同时仍然渴望上进,并且这种“上进心理”在小学阶段占着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如果这种上进心理能得到外界因素的有效诱发,那么这份上进的潜意识则会成为他们进步的最强动力。

7.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学生摒弃不良行为习惯,还要始终坚持矫正心理问题,以德育为先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去对待他们,用“耐心”去教育他们,用“诚心”去关心他们,用“信心”去帮助他们,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积极主动,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

8.要寻求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农民工子女已感觉到了自己与城市孩子的差别,和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以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现代国家应当把平等的教育条件一视同仁地提供给每一个公民,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手段。

一个子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子女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希望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真诚付出。也需要家长、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但愿他们能够真正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生长,享受同一片阳光。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用的初探 下一篇:浅谈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