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德育的积极心理学路径

时间:2022-04-11 08:41:43

浅析高职德育的积极心理学路径

摘 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德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如何更好地开展高职德育工作是每个思想政治老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条路径,将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塑造、积极系统管理引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提升整个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效能。

关键词:高职德育;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系统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倡导关注人类健康、幸福与发展。相对于过去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其研究的重点包括三个主题内容:首先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乐观、感恩、满意、幸福与快乐等积极情绪;其次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如:自我悦纳的态度,与他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积极乐观看待周围世界的视角,专心学习与工作的行为等等;最后是积极的组织系统,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征总离不开其生长生活的环境,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由内到外,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积极心理学坚信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而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有:因高考失利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因自身缺乏目标,或因环境不利影响而导致学习懈怠、消极应对的现象比比皆是;空虚迷茫、浮躁消沉较为普遍,总体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针对高职学生日益迫切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寻求一种适合高职德育的积极心理学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积极的体验感化人

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1998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弗瑞德克森提出了关于积极情绪的“拓展-构建”理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并构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作用,即当个体体验到幸福、快乐、乐观等积极情绪时,个体往往对当下情景的视角变得更开放、更全面,解决问题的行为变得更积极、更有效。最终,个体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发展出新的心理资源(如自信、智慧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具有较好的“催化剂”作用。如果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沉浸在愉快、轻松、乐观、感恩、投入、充实等积极情绪中,那么在面对环境压力和挫折时,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和更积极,适应行为更灵活和更有效,也更乐于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思想、观点、知识运用于实践,继而再借助社会实践不断获得现实成就,积累自信和智慧。

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老师更多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问题。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高职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动力、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不少对策及措施,但效果甚微。根据笔者对相关论文的粗略统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谈正面与负面的比例是1:15之多。或许,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设问角度,而应该从“高职学生有什么优点与特长”“为什么有些孩子即使高考成绩不理想最后在工作岗位上也取得了卓越的业绩”等问题着手。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个问题上,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老师应从情感人手,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面向学生为教育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掘学生内在美德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高职学生深刻体验到尊重、归属、爱与自我实现等多种成长需要的充分满足,并以此获得持续的幸福感。

二、以积极的人格塑造人

所谓积极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

幸福是人的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心理愉悦状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生存性需要(即安全与生理的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即爱与尊重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需要帮助处于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遇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幸福具有最高价值,是人生的终极目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确保各层级需要的根本满足,最终获得持续的幸福感作为其工作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创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与所有高校的新生一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以后都有一个对学校逐渐认同的过程。艰苦的高中学习生活使他们对未来大学生活充满了幻想,而真实的高职院校生活却对新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综合素质与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甚至抵制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坚持力等等)。因此,不去本科上高职,本身对高职学生就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再加上对大学的不合理期待,往往导致高职学生在入学后很快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空虚无聊、萎靡不振精神面貌随处可见,不少学生整天消极应对,过着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日子。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打破习得性无助的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消除绝对化的自我否定的信念,发现和获得成功经历,探索自己的优势和潜能,重塑内在信心和活力。其次,就是要帮助学生思考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理想,通过主题班会或个别深入谈话,帮助学生探索个体生命的意义,制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目标。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亚隆认为:生命需要意义,没有意义、目标和理想,生活在遇到威胁时就会变得难以容忍。由此可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就帮助学生重塑希望和信心,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目标,帮助学生采取更多有助于自我实现的积极行为是积极人格塑造的关键。

三、以积极的系统培育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体验、积极品质与积极的社会系统紧密联系,必须把人的情绪体验、认知信念与行为模式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这一由内而外的个体生态系统对个体的认知信念、情绪感受、关系模式、行为应对、文化规范、家庭角色等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个体来说,社会组织系统是影响其成长的一个最大环境条件。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即积极的社会环境,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个领域;第二个层面是中观层面,这主要涉及单位内部的组织管理、文化建设、信仰与价值观等以及社区的物质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第三个层面是微观层面,这涉及一个人的核心生活圈,这涉及个体所生活的家庭的结构、互动和功能,包括家庭成员及其彼此之间的沟通与情感连接。

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内的整个校园建设要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便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下工夫营造多层次、多方位的校园文化,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比如,科技文化节、心理健康节、职业生涯节。职业技能大赛、文明班级与宿舍竞赛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有力推动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以环境为载体,加大经费投入,美化校园环境,改善设施,合理布局,创造令人心怡的舒适环境,使学校的环境与德育目标相符合。另外,广大管理者和教师,包括学生自身都应该建构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系统,最大限度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功能,将心理发展性目标和调适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使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更加快乐地体验生命的成长。

总之,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当中,积极心理学的三大路径是相互联系的。积极体验是影响个体生存状态的最直接因素,长期而稳定的积极体验是形成积极人格的前提。反过来,积极人格的塑造也有赖于其所获得的积极体验。而积极的高职校园环境则为学生积极体验的获得和积极人格的塑造提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将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塑造学生积极人格品质、营造积极校园环境三者有机结合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晓英,杨舜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5):79.

[2]柳礼泉,肖冬梅.积极一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7):171.

[3]Lewis.R.Aiken.心理问卷与调查表-民意调查与人格评估[M].张厚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18.

上一篇:学前教育中历史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中小学生跳绳的意义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