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4-10 10:07:35

论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提 要: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教学的核心功能是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奠定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常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有:开发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等。教师应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

一、创新意识对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发达、民族的兴盛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思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采用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常用的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开放式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的题材来说,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教参,而且可以来自生活实际;对于课堂教学方法来说,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对于课堂例题或练习题来说,结果要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所以题材要开放,选材不固定,可以采用各种辅助材料。方法要开放,学生可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必根据标准化的解题程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活动式教学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活动且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制作数学模型、做游戏、调查研究等,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艺,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学习。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最终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探索式教学

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即让他们通过理解、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这样教学虽耗时多,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得到了巩固和增强。

三、重视情感培养,优化创新心理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了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1.多观察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容易被某些新奇的情境所吸引,从而忽视观察的实质性内容。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时地创设情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譬如让学生观察概念的得出与理论的推导,观察一题多解,殊途同归的解题方法等。故而应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2.多思考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类比。有人把想象、联想、概括、推理等称之为创造性思维的根源,非常正确。初中数学中许多结论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凭借想象力得到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另外,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素材,只要教师在备课中潜心钻研,精心设计,就能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在习题课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既可以削弱思维定势的影响,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

3.多提问

目的是鼓励学生提问题,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在课堂上质疑问难,一方面可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疑点,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表明学生已深入理解了教材。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另外,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对待学生质疑,教师要热心解答,巧妙地指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与教师讨论问题的机会较少,有些学生有问题不敢说,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从问题开始的,在知识的学习时,要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设置悬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师要启迪学生“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思维能力是在一般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积累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及方法探讨 下一篇:树立大科学教育观念,挖掘生活中的科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