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中各科室的空调系统

时间:2022-09-13 02:31:55

浅谈医院中各科室的空调系统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医院各科室的空调设计特点,分析了净化空调系统相关问题,论述了有关新风的取值、气流的组织和压力梯度方面的要求,强调了在医院空调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医院空调;设计;净化 ;气流

引 言

为了顺应现代化的发展,医院建筑中的空调设计也面临新的挑战。医院空调不仅提供了舒适和医疗需要的冷热环境,还对交叉感染、污染源的排放控制起了重要作用。医院中各部门的功能不同,对空调的要求也不同,医院空调系统复杂、方式繁多,在设计、施工和管理时难度也较大。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合,空气常会被污染,病人及医护人员除了需要有一个舒适的空气环境外,更需要的是一个洁净的空气环境。医院的一些特殊功能用房,空调设计时必须注意防止细菌病毒等的泄漏和扩散。

1 住院部空调

1.1 普通病房的空调方式

1.1.1 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

当前病房空调多采用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的系统。该系统与病房要求的隔离性、灵活性、可调性和安全性相适应。但是风机盘管系统并不理想,由于它常处于湿工况,在盘管的湿表面很容易滋生细菌,常常成为室内的细菌源、尘埃源和气味源。

1.1.2 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

定风量空调系统虽然起初投资较低、卫生条件也比较好,所以在医院工程中应用较多。但采用定风量系统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较难实现对各个房间的温度控制,房间舒适性差,其中,直流式定风量空调系统的卫生条件最好,但耗能也较大。为此,一般门诊大厅、共享大厅这种大空间区域宜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

1.1.3 住院病区的其它房间的排风控制

病区的处置室、污物室、换药室、配膳间、卫生间等应设排风,排风口的布置不应使局部空气滞留。排风量为10~15 次/h 换气,应能24h 运行,且夜间可以设定小风量运行。

1.1.4 普通病房和房间的压力控制

普通病房对房间的气流方向无严格的要求,通常采用房间正压控制。在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方式时,由于每个房间必须保证一定的新风量,因此易实现房间的正压控制。普通病房卫生间配通风器,排至垂直风道,再通过位于屋面的排风机集中排至室外。为了降低能耗,每个护理单元的机组可选用新排风显热交换机组,回收排风侧的冷热量。

1.2 隔离病房空调方式

隔离病房一般均采用全新风直流系统,原则上要求设置独立的空调送风和机械排风,室内 6 次/h 换气,且要求能够 24h 连续运行。在每个房间的送、排风管上,都设置密闭阀且与风机联锁。排风应设过滤消毒措施,不应直接排入大气,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方式。

2 门诊、急诊部门

2.1 门诊部空调方式

医院的门厅是直接联系候诊大厅的区域,要尽可能减少室外空气流入门厅,维持室内合适的空气流动和热环境。由于门诊大厅患者集中、流动量大,多为不定因数的带菌者,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为了节约能耗,空调机组应实现新、回风比例可调,由运行管理者调节新风量,必要时可全新风运行。

污染较严重的科室要设计独立的空调系统。分区不当是引起空调系统传输污染物的另一个途径,其原因是来自不同空调区域的空气回流后在空调系统内部混合并重新分配到到各空调区域引发交叉感染。所以,再在化验室,处置室等污染较严重的地方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防止污染空气回到干净系统,避免局部污染影响到其它地方。

新风机组的新风经粗效、中效两级过滤;风机盘管设回风箱,并配抗菌过滤器。隔离诊室与隔离候诊前室,应采用单独的空调设备。当与其它诊室为同一系统时必须有单独排气,必须维持室内负压。

门诊区按不同科室功能区设计排风系统,控制气流流向。

2.2 急诊部空调方式

急诊部通常要求能 24h 连续运行,有的是非 24h 运行,也有仅夜间接受急诊患者,均希望空调设备能随时运行,应该采用独立的空调系统。急诊部门的诊室和处置室,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常常位于急救入口附近。

3 洁净手术部

3.1 洁净手术部的净化空调系统形式

按照医院的总体要求,分洁净区和非洁净区。洁净区必须选用节能环保的净化空调系统,保证有先进的气流组织模式、洁污分流及有序的梯度压差、预防交叉感染、保持洁净室的净化级别及无菌净化要求。

洁净手术部宜采用集中式净化空调系统。对于大面积的洁净区域,可采用多个净化空调系统。易引起交叉感染的隔离手术室,应为独立的净化空调系统。

全空气净化空调系统一般配有新回风混合段、风机段、中效过滤段、加热段、表冷段、电再热段、电热加湿段进行空气的热、湿及过滤处理后送入室内的带高效过滤的手术室专用送风装置内。新风在混合以前经过粗、中、亚高效三级过滤;回风在混合以前经过回风口的中效过滤。

3.2 手术室负荷特点与送风量的确定

手术期间的负荷特点是热负荷变化较大,而湿负荷比较稳定,从而引起室内热湿比变动较大。这是造成室内相对湿度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手术室空调系统冷量配备应考虑高峰冷(热)负荷,但系统设置更需要考虑到热湿比的变化。

3.3 手术室新风与排风系统设计

3.3.1 新风系统

在手术期间,设计的新风送入量:I 级手术室为 1000m3/(h・间),II、III 级手术室均为 800m3/(h・间);在非手术期间,空调箱与排风系统将停止运行,此时送入室内的新风量即是各自的正压风量。

3.3.2 排风系统

各手术室均设独立的排风系统,在手术期间与该手术室的净化空调系统同时投入运行,排除手术室内的麻醉气体及多余的新风,维持室内正压值不变。排风机应与其服务的手术室的自动门连锁,当自动门收到开门信号时应同时关停排风机,当自动门重新关闭后,排风机须延时运行,直到手术室内达到设定的正压值时再排风。为维持手术部压力梯度稳定,设计在手术室的排风管上可设置电动风量调节阀,该调节阀的阀板开启角度受控于手术室的正压值。排风口设在病人头部的右上方,其构造与回风口相同。

手术室排风管上应设对大于1大气尘计数效率不低于80%的高中效过滤器和止回阀。负压手术室的排风需经过亚高效过滤灭菌后排放。

3.4 合理的气流组织

手术室内气流流态通常分为紊流和层流。局部层流已经广泛取代全室层流。大多手术室采用手术室专用送风单元,将风口集中布置在手术区域上方。为使送风气流能覆盖手术台,不使洁净气流短路,要求回风口上边高度不超过地面之上 0.5m,下边离地面不低于 0.1m,回风口处气流速度不应大于 2m/s。根据国内科研成果,认为手术室侧墙下部回风效果最好,比四角回风更理想。

4 医学检验部门

4.1 检验部门的通风

对于处理各种检验体的检验室,应有单独的排风系统。对试验体和试剂,如:甲醛、苯系物、氨气、氧及其子体和悬浮颗粒物等引起的污染必须进行适当的排风处理:

(1)有些检验室要排出福尔马林和有机溶剂等污染物质,为减轻排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必须由屋顶立管排出,同时必须设置排气洗净装置和脱臭过滤器等装置,防止污染扩散;

(2)对于有生物安全要求的检验室,要执行国家标准(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的有关规定。危险性细菌检查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三级以上应采用全新风系统,排风在彻底除去病毒等有害物后才能排出。

4.2 室内检验设备的发热对策

对检验设备的发热必须设置相应的通风空调设备:检验室内设备的发热量、散湿量、气味、通风柜设置等基础资料往往缺乏,设备使用情况也不明,因此,设计者应深入了解,尤其应注意自动化检验室等显热量较大的房间。自动分析装置等检查设备放热量大,有可能在冬季也要供冷。有条件时应设置局部排风装置,将设备发热量直接排出室外,尽力减少对室内的影响。

4.3 生理功能检查室的空调环境

在生理功能检查室内,由于各种检查条件不同,必须进行适当的温湿度控制。在超声波检查室内,因要脱衣进行检查,其室温设定较一般检查室高。

4.4 病理检查室的空调环境

解剖室、标本制作室等有强烈异味的房间必须进行充分通风换气,排风口须设置在地面附近。为有效地排出解剖室和标本制作室的臭气,希望在房间四周均匀布置排风口。解剖室的空调应采用全新风全排风的独立系统。

病理科、检验科、微生物免疫等科室应设通风柜排风,排风设活性碳吸附。

5 大型诊疗设备用房

大型诊疗室一般都有一些高科技诊断设备。为了能维持和发挥设备的功能,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很高。CT、直线加速器等有大发热量设备的检查室宜设变冷媒流量制冷系统空调降温。MRI等有特殊要求的检查室设置模块化机房专用空调。血管造影室必须根据使用条件采用净化空调系统,操作区域应维持10万~30万级空气洁净度级别。血管造影室必须设定为正压。由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快,具体的设计参数最好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样本选取。

6结 语

经过SARS危机之后,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受到震动和改观,医院空调设计问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医院空调系统设计理念应本着尽可能的消除一切交叉感染的隐患,尽量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加强院内环境建设.提高院内空气质量。以上就医院暖通空调与净化系统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希望能对今后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涂光备.医院建筑空调净化与设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许钟麟沈晋明.空气洁净技术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方肇洪,周伟.医院空调设计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梅自力.医院建筑空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张吉光等.净化空调[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工艺与设备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50333-2002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591-201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上一篇:浅谈现代建筑中的住宅功能设计 下一篇:浅谈智能建筑综合防雷设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