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视角下的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培养

时间:2022-04-09 01:33:34

[摘要]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强化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化解冲突、实现人际和谐、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平正义的需要,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要明确公民的正义职责和义务,建构和弘扬为大多相同的社会主义正义观;要把正义感能力作为现代公民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和要求;要在教育过程中贯彻正义原则,坚持正义教育的纵向性和横向性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正义感;正义感能力

[作者简介]冉文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1-0008-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对制度和个人都提出了正义的道德要求,当前尤其需要每个公民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正义感是“运用正义原则和按照正义原则即按照正义观点去行动的一种有效欲望”。正义感能力则是把这种欲望付诸行动、变成现实的能力。正义感既可以引导人们接受公正制度,又能使人产生为建立公正制度或按照正义要求改革现存制度而工作的愿望。只有具有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的人才能设计出正义的制度,才能将之付诸实施,把和谐社会的正义要求落到实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有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的个人,这不仅对每个公民提出了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的要求,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重要任务。

一、加强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的培养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物质、制度层面的变革,社会价值观念也面临新旧交替的转变。由于一定意义上文化发展的滞后效应,旧的道德规范被打破,而新的道德秩序的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造成了非正义因素的不断积累以及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加剧。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腐败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些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正义观、缺乏足够的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要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除了靠完善制度之外,强化公民的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强化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化解冲突、实现人际和谐、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构成要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追求的日益多样化,对立与冲突在所难免。而正义原则是解决这些冲突、给各人以应得权益的观念。正义原则通过权利与义务分配的均衡来解决个体间因相互抗衡的要求而产生的两难困境。同时,正义作为个人美德是一种对他人的善,“接受正当和正义原则锻炼着公民之间的联系纽带,创造着持不同意见的人们相互礼让关系的基础”。正义是建立在互惠概念之上的。只有具备正义感的公民才能够按照正义原则来处理和协调冲突,形成互惠互利、与人为善的关系,达到安定有序的和谐状态。

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之后,还有一个稳定性的问题。保持社会的内在稳定也需要一种公认的正义感进行调节。罗尔斯把“公民具有一种有效的正义感”这一公开认识看作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一旦具备正义感的习性,人们就会有欲望维护正义的制度,同时削弱从事不正义行为的动机或冲动。而正义感能力的不断提高,则使得人们的正义理想不断向现实转化。和谐社会正是在人们的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不断增强、非正义和不和谐因素逐渐消除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二)强化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需要 首先,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公平竞争需要公民的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完善的市场经济既需要法律制度进行规范,也需要经济伦理进行调节。市场经济不仅需要经济人,也需要具备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的道德人。斯密早在《道德情操论》中就向我们昭示了市场机制对于道德情感的呼唤。当前,发展经济依然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诸多问题的途径。但市场经济需要有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的公民按照公平规则,实现公平竞争,通过规则正义来保证效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其次,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分配正义需要公民的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正义的社会制度和具有正义感的公民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社会条件。在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拉大是社会不公正的焦点所在。实现公平正义尤其是分配正义,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完善、政府的有效调节以及第三次分配。这些都需要具有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的公民来积极配合,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履行义务,奉献爱心,维护和促进公平,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主体性基础。

(三)强化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需要

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应从强化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做起,将之作为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首先,具有正义感是对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正义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即正义,正义在道德判断中具有中心性,一个人的正义感是最具特色、最为根本的道德。罗尔斯也认为:“在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中,作一个好人(而且具体地说具有一种有效的正义感)对一个人的确是一种善;其次可以说,这种形式的社会是一个好社会。”正义感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因此,加强现阶段的道德教育,首先应强化公民的正义感。

其次,正义感是其他道德形成的基础。叔本华将公正和仁爱称为元德,而公正又是首要的元德,所有其他德行或美德都是从公正与仁爱萌发出来的。仁爱、诚信等美德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急需的道德品质,都以正义感的存在为前提。人们要做到相互信任,就要让公众普遍坚信他人都在按正义原则行事,即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只有具备正义感的公民才能遵守正义原则,从而发展出友爱和相互信任的联系。正义感为诚信和友爱提供了心理和道德基础。

(四)强化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深层意蕴。而人的发展实现离不开人的正义感和正义感

能力。

首先,正义感是人性的必要组成部分。罗尔斯正义理论预设的前提之一就是人是道德人――有着自己的善的观念和正义感能力的人类存在物。一个缺乏正义感的人,不仅没有友谊、情感和相互信任的联系,而且也不能体验到不满和义愤。缺乏了某种自然态度和一种极其基本的道德情感,也就缺乏了包含在人性这一概念之下的某些基本的态度和功能,其实也就缺乏了一部分人性。因此,没有正义感的人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正常完整的人,也决不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正义感是人的自身完善和人性丰满所必备的要素。

其次,正义感也是人的道德人格统一和内心和谐的基础。一个具备了正义感的人能够以正义允许的方式表达并遵循一定生活计划,从而塑造其自我统一。正义原则也在于“为每个人塑造他的自我统一创造公正而有利的条件”。人的自我统一既是实现内心和谐与自身完善的基础,也是人际和谐和良好秩序的重要心理条件。和谐社会要尊重个人价值,塑造和谐主体,就不能缺少公民正义感的支持。

最后,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其一,正义感是实现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而“不公正或不义永远在于设法损害别人”。只有具备正义感,人才能自觉对自己的自由进行限制以不伤害别人的自由。正义感不仅阻止人的不正义行为,而且激励人做出正义之事,使人达到一种道德自律的自主自由,促进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发挥和自我实现。其二,正义感能力作为人拥有基本道德情感、作出正义选择和判断、推进正义实现的能力也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正义感能力是发展人的本质和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其三,正义感还能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正义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环境条件。同时,正义感本身的培养是以仁爱、民主、平等为前提的,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的能力的肯定。正义感作为人的主体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提供道德基础和正确方向。

二、如何培养公民的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

强化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应该成为新形势下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培养和强化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明确公民的正义职责和义务

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按照正义的要求,人们在享受正义制度带来的好处时,也就有了维护正义的职责或义务。如果说制度正义体现为对于权利与义务的合理分配,那么个人行为正义则体现为对于这一分配的服从与践行,即维护个人与他人的权利,恪尽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公民义务和责任的履行对于正义感的产生至关重要。人们只有在看到自己所在组织中的成员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时才可能产生正义感。罗尔斯认为,正义要求个人履行公平的职责和自然的义务。公平的职责指我们所在职位规定的职责或所参加的社团和活动的规则。公平的职责要求人做到公平和忠诚,尤其是那些占据公职或者境况较好、较有特权的人。除公平的职责外,其他对人的道德要求被称为“自然义务”,包括坚持正义、相互援助、相互尊重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支持和发展正义制度的义务。任何人都由于生活在一个履行相互义务的社会中而获得利益。如果义务遭到了拒绝,人们将会面对一个相互冷漠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尽职尽责,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现阶段,要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确定对每个人的相应职责和义务要求,并将之体现在政策和制度中,通过法律和规则的制定来保证正义职责和义务的履行,通过道德规范法律化、制度化来促进正义感的产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建构和弘扬社会主义正义观。将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系统研究和建构社会主义正义观。要获得正义感,人就必须发展一种对什么是公正和不公正的判断观念。道德观念的明晰性和它的理想的吸引力是影响正义感力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只有明确了正义的内涵和标准,人们才能据此作出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判断。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制度和个人行为符合正义的要求,首先必须对社会主义正义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作出清晰界定。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观,从而决定了不同的正义观。我们所要建立的是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正义观要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追求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兼顾,正义与效率并重,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只有确立起为人们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正义原则,才能有效激发人们的正义感。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正义观进行深入研究和合理论证。

其次,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正义观教育。按照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个体是在价值理解和认同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与整合来构建价值观体系的。但是,个体对同一的事物和行为的意义,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理解,从而造成他们价值观的差别。目前,人们在对正义的理解上还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其正义观往往相去甚远。要达成一种对于社会主义正义观的普遍认同,还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正义观教育。以实现公正理论和原则的内化。在此过程中,既要让人们了解社会主义正义观的内涵,也要讲清其合理性,从而达成一种绝大多数公民普遍认同的“重叠共识”,确立起正义和非正义的统一标准。

(三)培育正义感应坚持正义原则。营造民主仁爱环境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正义原则。学校中公正和民主的道德氛围对学生道德发展有重要意义。科尔伯格认为,个人、学校和社会的第一美德是公正――以一种人人平等或同等尊重所有人的民主方式来解释。要确保正义感的产生,首先要求开展教育的主体本身是正义的,否则就会影响被教育者道德的发展。只有在教育者坚持正义原则,让受教育者从所处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制度的正义时,正义感才可能产生。

其次,要积极营造仁爱、民主的教育环境。民主比专制更能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即使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儿童也倾向于遵守所要求于他的准则。但在没有情感、没有爱的情况下,这些过程就不可能发生。当一个人在家庭获得了父母的疼爱、在社团中发展了同他人的友好情感和信任的联系,形成了对父母和社会成员的依赖关系,他就会在正义的社会安排中获得相应的正义感,主动遵从并捍卫正义的制度。因此,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坚持爱的付出以及民主和平等的教育方式,以促进人的正义感的不断发展。

(四)将正义感能力作为现代公民个人能力培养和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们的正义感能力是不同的,道德发展的阶段越高,人们运用正义原则的能力也越强。越是具备正义感能力的人越能有效处理和谐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制定和运用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制度和规则,实现社会正义与和谐。正义感能力以正义感为基础,是正义感的现实表现。正义感属于人的道德情感,正义感能力则是人的道德能力,是道德与能力的有效结合。“如果一些人突出地具备了为一定的职位需要的公正和正直的司法美德,他们就可以正当地获得和这些职位相联系的任何好处。”正义感能力突出的个人应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并获得对正义感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位如法律、行政职位等,以此激励人自觉提升道德修养和能力水平。

(五)既要注重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培养的纵向性和继承性。又要保持横向性和共时性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一直处于公正阶段理解的累进层级。人是通过运用三种公正运算――公平、公道与互惠来建构义务与权利的。不同道德阶段体现了不同的公正原则和公正运算。道德阶段越高,人们运用正义原则和进行公正运算的能力越强。罗尔斯也列举了人的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即权威的道德、社团的道德和原则的道德,体现了人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在家庭、社团和社会中随着人的成长逐渐积累形成的。因此,从个体来说,培养一个人的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并在人的一生中持续进行。就群体而言,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培养应在家庭、社团和社会中广泛开展。只有坚持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培养的横向性和纵向性的统一,才能使人的道德情感和能力不断发展,社会的正义水平不断提高。

上一篇:和谐社会的构建与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 下一篇:“四个坚定不移”的方法论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