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容图像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4-08 09:18:15

教育内容图像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以图像为主要呈现内容的媒体――电影、电视、计算机视频等在教育中被广泛地应用。静态和动态的图像――教育影视作品、多媒体课件、动画、虚拟现实等,被广泛地用来呈现教育内容。图像成为传授知识、解读价值观念必要的工具,因此,对教育内容的图像化研究也随之成为必然。什么是教育内容的图像化?教育内容的图像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教育内容的图像化趋势?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加以阐述。

一、教育内容图像化的含义

(一)图像符号的界定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根据符号形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亦即表征方式,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图像符号的表征方式是符号形体与它所表征的符号对象之间的肖似性。根据皮尔斯的观点,图像符号是这样一类符号,即它与另一事物有相似之处,并且用来做另一事物的标志。例如一幅肖像画就是个典型的图像符号,它完全是对符号的写实与模仿。

肖似性是图像符号的创建依据和表征方式,是图像符号区别于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的本质特性。根据符号形体与符号对象之间肖似关系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图像符号分为三个类别:形象肖似符号、结构肖似符号和主题肖似符号。

(二)教育内容图像化的界定

法国作家迪布雷认为,可以用三个时期对人类社会进行说明:即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和视听时代,与这三个时代相对应的则是偶像、艺术和视觉。根据这一理论,第一个时代是语言统治时代,第二个时代是书写统治时代,第三个时代是视图统治时代。不管是哪个时代,都有图像表征,只不过视图时代的图像与以往时代的图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电视、电影和多媒体这种转瞬即逝的载体,后者的图像主要集中于书本、绘画等印刷物之中。

本文所说的图像是出于迪布雷所说的第三个时代的图像,主要是指皮尔斯所提出的“形象肖似符号”,即图像符号的符形与对象在外部形体、状态、颜色等物理属性上的类同,而“化”则是“以……的形式存在”,由此得出:教育内容图像化是指把以印刷物为载体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以电视、电影和多媒体为载体,并且大多是以形象肖似符号的形式存在。

二、教育内容的图像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内容图像化对学生各种思维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

钱学森先生将思维划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三类,他指出创造思维是智慧的源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手段,而创造思维常常用发散思维来训练。发散思维学说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他要求人们从已知的信息出发,通过对已知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扩展,从多方面寻求更多更新的答案。发散思维重在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对同一问题产生多个答案或观念的思维能力,而教育内容的图像化正是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图像的世界里朝着不同的方向遨游。

教育内容图像化在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上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原本抽象的、静止的文字转化成了鲜活的形象,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不自觉地“形象思维”倾向,即不自觉地在头脑中“描绘”所学内容的形象。

相反,教育内容的图像化也可以反过来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有意识地先给学生呈现有关教育内容的图像,让学生积极发动自己的头脑去把鲜活的图像变成抽象的文字。图像本身的特征决定了不管是在进行形象转化还是抽象转化,转化的结果都不可能是一个结果,会因人和角度的不同而纷繁多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同一件东西、同一个问题产生多个答案或观念的思维能力,即发散思维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符合了当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有利于走向思维的整合

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图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通过图像与思维的结合,形成“图像思维”这样一种独特的思维样式。图像思维是一种视觉―空间思维,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获取、处理和呈现信息的基本方式,视觉思维在促进心智操作方面,不同于通常的语言模式。相对而言,图像思维更倾向于具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原始性、稳定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等。最重要的还在于有教育价值的图像思维是那种具有整合性的思维方式,它通过将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时代的思维方式整合在“图像”之中,从而超越传统思维的局限,就是超越分析的、线性的、机械的思维,走向整合的思维。

(二)教育内容图像化对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学中因为时空的局限而出现种种的尴尬,比如在讲述一些需要有历史背景的东西时,因为在学生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过那样的体会,即使教师用尽所有的词去描述,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当然也就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我们能说学生是冷漠的吗?不能!学生是无辜的,老师是无奈的,只不过是因为生活的时代不同、语言本身的局限和人头脑中固有的现实物象的束缚和原形的缺乏,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而教育内容的图像化表达则克服了时空的问题,它可以真实而生动地展示已经过去的、不存在的情景,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在特定时空下所发生事情具有的特殊意义,从而融自己的感情于其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理解历史中的人物,不断地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应对教育内容图像化的策略

任何事物只有在适当的时间放到适当的位置才能发挥它的潜力,图像也一样,是把双刃剑,对教育来说,既是危险,也是机遇。使用得当的话会辅助日常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但如果不恰当地使用,一味地把教学变成图像展览,一味地满足学生的图像兴趣,这样容易使学生患上“图像依赖症”。如何扬长避短,既可以防止一种倾向(一味地把教学变成图像展览,一味地满足学生的图像兴趣),又可以充分发挥图像在教育教学中的正面价值,这是学校教育应对图像时代的关键所在。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的策略,希望能给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教师方面

教师一般是受过专门的训练,“学业在先,术有专攻”,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学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起着主导作用。事实证明,成功的教学必须由教师来设计、组织和实施。因此,要使教育内容的图像化真正地服务于教学,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素养。

1.端正教师对图像的正确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他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因此,为了教学的成功,教师对教育中出现的新趋势――教育内容的图像化展示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图像的应用要有理有据,有所顾忌,不能盲目地滥用,否则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教师应认识到:教育内容的图像化只是现代化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一个表现,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其实在所教内容的图像化转化中,教师只要把握一个原则足以,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发展。

2.培养教师对图像的敏感性

“机会永远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对教师来说也是这样的。尽管有了很好的设备、很多的素材,但教师如果意识不到它们的价值,那再好的东西都会成为“废品”。因此,教师对图像的敏感性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领导要在学校创设一种氛围,让教师在这个创设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培养起对图像的敏感性,从而能不自觉地、恰如其分地用图像把所教的内容表达出来。当然,在对图像敏感性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3.提高教师驾驭图像的能力

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一定的敏感性,教师还要具有驾驭图像的能力。所谓的驾驭图像的能力,就是能够让图像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人跟着图像走的能力。例如,善于将课程内容图像化的能力;善于用图像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知识,同时力求将图像与思维、语言等结合起来的能力;善于挖掘图像中的教育价值,包括审美的、道德的、语言的、思维的以及整体的教育价值,同时又避免图像在教育与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的能力;善于激发学生在图像使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等。如果教师能够具备这些能力的话,便可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这些能力的具备需要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有一个跟着时代的步伐、博览群书的心。

(二)学生方面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力。其主要形式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图像的产生、使用、理解和解释之中。教师对图像的选择和使用,应尽可能使图像成为麦克卢所说的“冷媒介”,即所含信息较少,或不够确定,更多地需要填补的媒介。对图像的填补、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图像面前,学生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这样,使用图像和对图像的填补和参与的过程,就成为将学生构建为主体的过程。学生的参与还包括亲自动手制作各种图像,如制作多媒体报告,或结合剪辑的影片片断、幻灯片、照片和其他一些图像来制作作品。通过这些图像化的制作,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知识与媒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方式,图像避免了沦为浅薄、瞬间即逝的命运,成为一种学生深度介入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赖大仁.图像化扩张也“文学性”坚守[J].文学评论,2005(2).

[2]李政涛.图像时代的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3]刘英.思维教学的方法和意义[J].理论探索,2005(11).

[4]刘丽艳.略论图像符号[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5][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自我认同建构对外语角英语学习者的后现代意义 下一篇:关于独立学院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