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影文本的高职外语教学研究

时间:2022-04-08 08:03:17

基于电影文本的高职外语教学研究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Film Text

Min Liping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Xi'an 710014,China)

摘要:本文探讨了电影作为文本用于外语教学的可能性,在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将英语原版电影用作文本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选择影片、准备工作、课堂组织、作业、词汇和后续活动六个方面,分析了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指出英语电影值得在外语教学中大力推广和运用。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film as a text for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based on the schema theory discusses its specific steps, including the selecting films, preparatio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operations, vocabulary and follow-up activ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may encounter in operation process, and finally concludes that the English movie is worth to promotion and us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关键词:电影 文本 教学组织 高职

Key words: film;text;teaching organ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74-02

0引言

英文电影是一种集阅读、观赏和获得审美享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年轻人所喜爱的娱乐方式。如果能将英文电影与高职外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电影作为文本用于教学中,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本文在阐述图式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将电影用作文本的具体操作步骤。

1理论背景

课堂上运用电影前,学生需具备图式理论三方面知识:

1.1 文本图式(textual schema)学生需要懂得电影语言(文本图式),以便明白电影中的暗示及风格的局限性,即需要解构电影语言和叙事性的设计。

1.2 个人图式(personal schema)欣赏电影的过程,正如Louise Rosenblatt 在“poem”(1978)中所描述的,是观者运用所有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个人图式”)对电影文本主动建构的结果。

1.3 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 强调了观看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环境”这个词不仅描述了个人的微观领域,而且它还反映了社会的宏观领域。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文化因素。学生应意识到他们对电影的理解与他们与环境间的交互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2电影用作文本的教学组织

电影有故事、人物和寓意,可以作为文本。电影可像其它文本一样用于课堂上,但其视觉范围比其它文本更宽阔。下面详细说明如何将电影用作文本组织教学活动。

2.1 选择影片首先教师应选择影片。并非所有的电影都适合教学。教师应判断学生会欣赏什么类型的电影,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避免带有很多方言的电影;②避免篇幅过长、情节发展缓慢或充满独白的影片;③避免需要懂得某个专题或文化的具体背景知识而学生并不具备的影片;④选择具有明显故事情节的电影。

2.2 准备工作观看电影并记录电影的主题、人物性格发展和主要情节。此外,记录每个片段的长度,每个场景具体的问题。依据这些粗略记录,教师可编写作业、制作幻灯材料。

2.3 课堂组织按照故事的自然中断点将电影分成大约15分钟的片段。如果分隔部分太长的话,那么学生就不能将所看到的组织到一起,有些甚至会失去主线。如果分隔部分太短的话,过多的停止和开始就会影响影片的连贯。播放完每个片段后,学生需要另外10到15分钟做笔记和讨论。一堂课放映几个片段取决于两次课之间的间隔,但是无论如何,从头到尾观看一部电影不能超过3个星期,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理解整部电影。

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在观看电影时,他们不需要写或说。当每个片段结束时,每个小组就幻灯片上显示的问题讨论并在作业单上记笔记。每个小组可与其它小组比较答案。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对不太有把握的地方提问。

2.4 作业设计教师可依据搜集到的有关主题、人物和其它主要情节的信息布置作业,同时在电影开始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观看每个片段时可在作业本上做笔记并适当作些修改。观看完整部影片后,这些记录可用在后续讨论中。作业的主要内容有:

①有关人物。要求学生记录主要人物的姓名和其它有关信息,包括职业、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等。还可让学生写出适当的形容词来描述主人公,这对于角色变换频繁的影片显得尤为重要。人物发展是电影的主题,可让学生对主要人物做大量笔记,从而使他们关注影片的主要情节发展,为后续讨论准备丰富的材料。②有关主题。在作业中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人物的言谈和举止。这些笔记有助于学生对影片的理解并为后续问题提供材料。对于高层次学生,可强调文学和电影方面的技巧。

3电影用作文本的问题设计

教师备课时所记录的关于每一幕的问题可按一定的格式重新设计并呈现在幻灯片上。这些材料构成了观看每个片段后讨论的基础。为了避免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可将问题的数量减至最少。教师应尽量使每个片段的问题不超过3个,并不断询问自己是否选择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欣赏影片,同时尽量避免提一些仅仅检测对影片理解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最为有效的问题类型:

3.1 利用引述――问题依赖于影片的引述。这种问题类型应尽量少用,其原因在于通常需要教师找到并重放相关情节,这会强迫学生听具体的单词而干扰对片段的全面理解。

3.2 理解细节――问题需要对细节的理解。学生依据对世界的了解或常识读懂电影。电影在这方面比其它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更为丰富,但另一方面可能会给学生增加负担,需要加以注意。该类型问题会比较枯燥,但运用适度的话,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所观看的内容。该类型问题旨在使学生关注电影主要情节的发展,强调与主题有关的细节。问题多以“Why…”或“What is the point of…?”开头。

3.3 预测故事发展――问题需要学生预测或想象未来情节发展。作为每堂课的导入 (lead-in),可让学生回忆前一个片段中发生的故事,并预测故事未来发展。预测的优点是:一方面使学生观看电影时更加专心,另一方面更易于理解接下来场景的内容。

3.4 个人反应――问题可引出学生个人对人物和事件的反应和印象。

3.5 想象银幕外的事情――问题需要学生想象银幕外的事情。

以上为制作幻灯片时常用的问题类型。需要注意下面三点:①教师在对电影的每一片段设计出适当问题后,可按观前(pre-viewing)、观后(post-viewing)问题分类整理并呈现在幻灯片上。多数情况下,学生在观看相应片段前看到问题会有助于观看影片时集中注意力。但有时需要在观看完相关片段后再呈现问题,例如下述情况:上述依赖于引述的问题,学生会被引向关注单词而不利于对片段的全面理解。提前显示问题会减少影片对观者的影响或者观者会预测电影的情节发展。②对观前和观后问题要做适当的调整,使问题在幻灯片上出现的顺序与电影的时间先后顺序有所不同。所有某一片段的观前问题应比观后问题提前呈现在幻灯片上。显而易见,预测型问题应在观看相应片段前呈现并回答。③如果没有幻灯,那么一种方式是发给学生讲义(handout),教师指导学生一点一点揭示问题;另一种方式是在观前或观后将问题写在黑板/白板(board)上。

4电影用作文本教学的后续活动

教师在播放完整部电影后给学生发另一份作业,包括:①讨论的问题和任务,应以学生在电影放映中记录在原先作业上的信息为基础;②学生的反应、对主题的评价、最喜爱的场景和人物。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让学生判断电影的中心思想;讨论电影中人物的思想及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意图。

5结束语

笔者在教学中经过研究发现英文电影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电影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Hanley、Herron、Cole (1995)认为电影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工作量大,选择教学材料难,编辑制作教学材料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过高。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每当想到电影课中学生是那样聚精会神、那样兴致盎然,所以即使备课多么辛苦也是值得的,遇到的困难再多也值得去克服。总之,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形式是值得在外语教学中大力推广和运用的。

参考文献:

[1]Chi-Kim Cheung. The Use of Popular Culture as a Stimulus to Motivate Secondary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Hong Kong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01(55):55-61.

[2]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3]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4]David Burmester. Short Films Revisited [J]. English Journal, 1984 (73):66-72.

[5]Eli Hinkel.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Herbert W. Seliger & Elana Shoham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7]Hilary Taylor Holbrook. Popular Culture and English [J]. English Journal, 1987 (76):32-41.

[8]Jane Arnol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9]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Porter &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0]Michele Whipple. Let’s Go to the Movies: Rethinking the Role of Film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J]. Language Arts, 1998 (76):144-150.

上一篇:基于WEB的智能化选课排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浅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