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式教学观的案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2-16 09:17:57

基于探究式教学观的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会计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高职院校应优化《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性的会计专业人才。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正确定位为前提条件,以合理的案例设计与运用为有效保障,以 “双师”队伍建设为必要条件。

关键词:高职 基础会计 探究式教学 案例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 一 )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提出了“探究教学”的教学方式,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美国1990年的《2061计划》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强调了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并着手研究探究教学的标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很多学者开展了对探究教学的研究,力图改变知识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把教学看成是一种探究过程,因为探究过程蕴含着教育的本质,学生借此才能真正了解事物和知识的本质,掌握探究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与精神。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它活动。

( 二 )案例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案例教学最早于本世纪20年代形成并运用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后来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尤其是MBA教学中予以广泛运用。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被引入中国。案例教学逐渐地被大多数学者、教育者所接受。当前国内对于案例教学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常颖、陈立群探讨了会计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及教学的组织实施。贺三宝以作者的亲身体验探讨了我国会计案例教学发展的障碍、准备及实施。杨有红等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前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论证了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案的设计、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研究及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基础会计》教学运用探究式案例教学的意义

( 一 )《基础会计》课程特点《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课程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该课程讲授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概念、账户结构、借贷记账法、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与费用概念、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及其适应范围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因此,《基础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各种会计方法处理常见经济业务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 二)《基础会计》运用探究式案例教学的优点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教育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施展的舞台。因此,要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教师应由主讲变为主导,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中背后的导演,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同时,应改变原有教学的形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是将现实事件作为教学手段或方法获得教学成果的过程。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引入《基础会计》教学,以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方法。探究案例的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利导行”。同时,案例教学的采用能促使教师深入到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中,搜集会计实务资料,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案例,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研究

( 一 )职业能力培养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多少,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应用人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就是使用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始终围绕着案例进行,案例叙述了实际会计工作中真实片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思考如何将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在分析案例时,首先要学习案例并针对案例中的疑问,主动地查找相关资料与信息。在这一独立的探索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在对案例分析的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学会相互协作与沟通,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案例教学中,通常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观点与解决办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的能力。

( 二 )正确定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成为教学的导演。首先,在案例教学中,作为案例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应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实际的会计业务,科学地设计教学案例。其次,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作为案例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在了解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应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问题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积极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引领学生如何研究分析案例,如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案例讨论的时间和方向,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再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称为案例教学的促进者。因为,单纯的知识传递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或者点评。在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不是“观众”而是“演员”,教师应将舞台交给学生。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首先,学生应在理解并掌握老师课上教授的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认识,为案例教学打下了基础。其次,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案例分组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再次,在充分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

( 三 )合理的案例设计与运用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有效保障 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是整个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应合理的设计和运用案例,以保障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1)案例的设计。对于教学案例的设计,总的来讲,教师应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企业的实际工作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规律来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总之,案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专向操作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统一;注重学生职业岗位针对性与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培养的统一;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统一。具体来讲,教学案例的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案例的设计应依据教学目的,所描述的情境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便于学生理解。案例应该能准确反映理论的实质,以便于学生准确把握。第二,案例一般应选择经济生活中典型的财务会计事件,案例的描述要生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认知能力。第三,教学案例难度要适中,过于简单易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过难易使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第四,案例的呈现形式应该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案例可以采用口头描述、文字叙述、图片展示、多媒体播放以及组织学生表演等形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要求:案例应围绕课程目标,把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等按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具有针对性;案例应是生动事例的再现,应有一个中心论题,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案例描述的应是近年发生的事情;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决策的评价;案例要能教培养学生相关的一能力。(2)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课前对于案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教师应布置学生预习,也可以将难度较大的案例提前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首先,教师应结合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可以采用发散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可以在案例基础上,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或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这样的设问有利于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拓展思路,灵活地解答问题。其次,对于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小组讨论中,经过相互交流和启发,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自己在课前准备案例中遇到的困难。再次,根据各小组讨论后提交的结果,展开班级集中讨论。对各小组代表陈述的观点,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质疑,在问答中不断地取他人之所长,进而有效地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对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对案例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总结并给出答案,分析案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评价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思路和结论,充分肯定学生新颖意见的独特之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进学生课后对案例所涉及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究,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总之,通过案例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清晰性、连贯性和一致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最终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3)案例分析报告。在每一次会计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案例阅读、资料的查阅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以及在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收获。因此,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案例分析报告也可以成为进行教学考核的资料。

( 四 )“双师”队伍建设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条件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考取了“会计师”的会计专业老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因为,很多会计教师虽考取了会计师,但只是掌握了会计师理论知识,仍然缺乏会计实践能力,只是为拿证而考证。适应案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会计实际工作,设计恰当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因此,只有专业素质较高的会计教师,才可能设计出好的案例,把案例教学的优点充分地发挥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可以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在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派会计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顶岗实习,不断提高其会计实际能力。

四、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实施

( 一 )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实例教学目标:理解的原理及意义,掌握试算平衡的方法。案例背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位会计专业实习生在企业编制试算平衡表的案例的影像资料。该案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小王到某公司实习,某月末,财务主管让他编制公司这个月的试算平衡表,总账会计为小王提供了公司所有的总账账簿;第二部分,小王编制了一张“总分类账户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表格上三组数字相互平衡,小王非常激动。案例问题:(1)根据案例第一部分,思考小王应如何编制试算平衡表,该表的格式应如何设计。(2)根据案例第二部分,试算平衡表中的几组数字平衡了,是不是意味没有错账了?有没有通过试算平衡表无法发现的错账。教学实施: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试算平衡的相关知识。课堂上以案例导入新课,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让学生讨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思路,倾听学生的言论,并做必要的指导。约15分钟后小组讨论结束,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各自讨论的结果。正如教师所预料的,各组都能较准确地回答试算平衡表的原理及其编制方法,但对于试算平衡所不能查找出的错账的类型,各组的回答都不是很完整。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约8分钟的班级集体讨论,以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自己对案例的分析,最终针对试算平衡所不能查找出的错账的类型这一问题总结出较完整的答案。针对小组讨论的班级集体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与点评,分析各组观点的优缺点,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同时,应布置学生及时撰写本次课的案例分析报告。案例点评:本案例的材料基于实际的会计工作,并以Flas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因此案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是从整体逐步到细节,与分析思路相吻合,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 二 )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如下事项:(1)案例的典型性、关联性和系统性。教师应根据行业特点设计的教学案例,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案例的内容应充实,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不同的案例之间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以促进学生能够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2)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往往不是孤立地使用的,而是应该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因为,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并不是运用一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应该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提高,不仅要求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求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学手段。为此,《基础会计》的教学应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更形象直观的将教学内容表述出来,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制作网络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但多媒体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一味地扩大信息量,过分注重课件的动画效果,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消化这些信息,他们可能就像看电影一样,对教学内容一头雾水,达不到预期目标。(4)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做出评价,而考试内容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评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过程性学习情况。在实施案例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评,除了平时作业,还包括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课堂发言、课堂活动、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常颖、陈立群:《关于会计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4]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董发刚、吕嘉健:《师范――小学新型教育教学方法与模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媒体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述评 下一篇:节约型服务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