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原因及效果

时间:2022-04-07 11:41:30

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原因及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和低血糖原因。 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优泌乐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强化治疗2周。观察期限为2周,动态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采用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血糖值(2 h 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分析低血糖与患者的年龄、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结果 患者的平均血糖达标时间为(3.56±1.54) d,平均胰岛素用量为(33.67±7.89) U/d。患者经治疗后,其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β细胞功能指数为5.42±2.09,显著高于治疗前的3.22±1.28(P < 0.05);胰岛素抵抗指数从(2.0±1.02)下降至(1.17±0.61)(P < 0.05)。低血糖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关系,70岁以上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以意识障碍或无自觉症状为主,70岁以下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以心悸、出汗为主。低血糖发生率与并发症数量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显著,高龄患者及具并发症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在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低血糖;年龄[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a)-0060-03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的统计结果,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2.46亿人[1],预计2025年全球将有3.8亿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人群的95%[2]。目前,糖尿病尚没有根治的方法,主要通过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血糖水平,以控制病情。胰岛素强化治疗经过30年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早期,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诱导出长期血糖控制良好且无须服用任何降血糖药物的时期(数月甚至数年),防止发生不可逆的β细胞功能改变[3]。但是目前缺乏这种疗法对健康长期影响的报告,影响因素多,个体疗效差异较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低血糖反应是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危害最大的不良反应,可以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4]。该研究主要浅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和低血糖原因,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分布为42~78岁,平均年龄为(62.46±3.36)岁;男性82例,女性6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 1999 年 WHO 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任意点血糖≥11.1 mmol/L,无症状者两次FPG ≥ 7.0 mmol/L和 2 h PG)≥ 11.1 mmol/L),并且从未接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1.2 治疗方法患者均接受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给予优泌乐胰岛素泵控制血糖,起始使用量为0.6 IU・kg・d-1,一半为基础量,一半为餐前大剂量,采用血糖仪测量患者的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前、午餐后2 h、晚餐前、晚餐后 2 h、睡前、凌晨 3 点的血糖水平。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使用量,强化治疗2周,同时给予常规护理。1.3 评价标准观察期限为2周,采用血糖仪测量患者的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前、午餐后2 h、晚餐前、晚餐后 2 h、睡前、凌晨3 点的血糖水平。采用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血糖值(2 h 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低血糖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饥饿、出汗、心慌和心悸等植物神经兴奋症状,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采用血糖水平诊断低血糖,空腹血糖低于3.9 mmol/L;或餐后 2 h 血糖低于 4.4 mmol/L。1.4 统计方法计量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x±s)标示,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 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患者的平均血糖达标时间为(3.56±1.54)d,平均胰岛素用量为(33.67±7.89)U/d。患者经治疗后,其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β细胞功能指数为5.42±2.09,显著高于治疗前的3.22±1.28(P < 0.05);胰岛素抵抗指数从2.0±1.02下降至1.17±0.61(P < 0.05)。表1

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x±s)低血糖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关系,70岁以上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以意识障碍或无自觉症状为主,70岁以下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以心悸、出汗为主。将150例患者按年龄分成4组,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79岁。40~49岁的患者,其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其它3组(P< 0.05)。50~59岁和60~69岁这两组患者间,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60~69岁这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略高一点。70~79岁这年龄段患者,其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患者(P < 0.05)。表2

不同年龄组低血糖发生情况低血糖发生率与并发症数量也呈正相关关系。对150例患者,根据并发症数量分组,发现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多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其血糖水平比无并发症的患者更加低。各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3

各并发症患者血糖症状及水平比较3 讨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代谢内分泌疾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活性降低(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2007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9.7%,目前尚未有根治的方法,长期的治疗费用高昂,而且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2型糖尿病的起始治疗方案尚未有标准,对正常体质者可以使用胰岛素促泌剂,对肥胖患者始用二甲双胍,治疗失败者首先建议增加药量。在联合用药时,要考虑到药物潜在对心血管或β细胞的损害[6]。但最终结果,2 型糖尿病患者会缺乏胰岛素,需要胰岛素治疗。近年来,胰岛素强化治疗备受瞩目,因其短期的胰岛素治疗,可以使新发病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无需再用药治疗,减少药物治疗的花费,并且避免胰岛素治疗和长期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葡萄糖毒性。这种治疗方案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受到大部分学者的青睐。该院采用优泌乐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从未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平均血糖达标时间为(3.56±1.54)d,平均胰岛素用量为(33.67±7.89)U/d。强化治疗期间,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且波动比较小。治疗后β细胞功能指数为(5.42±2.09),显著高于治疗前的(3.22±1.28),证明对β细胞的保护是有效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从(2.0±1.02)下降至(1.17±0.61)。有研究[7]采用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泵、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或门冬胰岛30注射液强化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泵,这种方法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效果是最佳的,并且使患者血糖恢复正常仅需2 d。但也有研究指出虽然皮下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效果佳,但是比较容易诱发低血糖反应,而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其低血糖反应比较少。低血糖反应分两种类型[8],一种是肾上腺素能症状,如出汗、心悸、饥饿、神经质和颤抖等。另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低血糖反应在大多数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症状性反应,危险性比较低,无意识的严重低血糖才是致命的。该组研究结果认为低血糖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关系,70~79岁这年龄段患者,其低血糖发生率最高,这与主流研究结果相一致[9]。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高龄患者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差,患者各系统以及器官的功能出现显著的下降现象。因此机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胰高血糖素以及生长激素等对其反应敏感性变弱,机体对控制血糖的胰岛素的清除能力变低,导致高龄患者低血糖不良症状的高发。该研究显示,70岁以上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以意识障碍或无自觉症状为主,因而在治疗期间,要密切留意这类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生命体征。低血糖发生率与并发症数量也呈正相关关系。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紊乱性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的病程相对较为漫长。治疗期间血糖控制不当极易诱发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以及肾病等多系统损伤性并发症状。各类并发症导致机体肝肾代偿能力下降,明显减低了肝脏的糖原储备能力。同时增加了药物半衰期,导致胰岛素的降解速度下降。从而出现高并发症高低血糖率的现象。该研究对150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并发症数量分组,发现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多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其血糖水平比无并发症的患者更加低。高龄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其它基础疾病,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且多表现为无症状低血糖。另外糖尿病患者对疾病以及胰岛素使用知识的了解匮乏,对低血糖症状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重要原因。研究指出让患者掌握低血糖反应知识,可以减少低血糖反应。同时加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期间的血糖监测强度,提升血糖监测准确度以控制低血糖的发生,这不失为一种有效预防方法[8]。综上所述,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显著,高龄患者及具并发症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在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和纠正低血糖反应。[参考文献][1] 李枝萍,刘军,徐婷婷,等.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J]. 西南军医,2010,4(12):754-756.[2] 潘长玉,金文胜.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5(21):491-495.[3] 李光伟,宁光,周智广. 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是现实还是梦想[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4(22):309-312.[4] 杨金奎. 胰岛素强化治疗与低血糖[J]. 药品评价,2008,3(5):135-137.[5] 王曼. 河南省居民1986~2011年糖尿病死亡率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22):183-185.[6] 韩旭亮,王晓雯,郑艳侠,等.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2012,6(27):616-618.[7] 王连伟,张大鹏,王想,等.3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效果比较[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26):178-181.[8] 王斌,丁明超,王鸿. 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4):1131-1133.[9] 段小林. 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低血糖原因分析[J]. 临床医学,2015,11(35):51-52.(收稿日期:2015-12-07)

上一篇:小儿肺炎并糖尿病的整体护理探讨 下一篇:尿糖和血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