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领事保护经历

时间:2022-04-07 01:22:17

我的第一次领事保护经历

今年7月4日,我抵达布鲁塞尔,开始了在驻比利时使馆领事部全新岗位上的工作。虽然此前我对领事工作知之甚少,但是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后,我渐渐对这个全新的领域产生了兴趣。

8月11日快下班时,我和领事部主任说笑中无意提及:“除了领事保护以外,其他所有的业务我都已经接触过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领事保护’一下。”岂料第二天晚上便有了第一次领事保护的经历。

8月12日(星期五)晚八点左右,工作了一周后我开始享受起周末的轻松悠闲。忽然,手机响起,我瞥了一眼,上面是一个陌生号码。先接了再说……

手机的那头响起了一个女士哭诉的声音,她一口浓重的广东腔,由于太过激动而口齿不清:“你是中国大使馆的吗?我,我刚刚被打劫了,在这里我没有,没有认识的人,……我现在在警察局,你们能过来帮我吗?”

我的使命降临了。不知是因为第一次接触领事保护而产生的新奇,还是希望赶紧救助受难同胞,我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恨不得立刻奔赴现场。在经过一连串的电话询问和请示后,我根据馆领导的指示,和两位同事一起前往位于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附近的警察局。大广场是过往游客的必经之地,因为中国人习惯于随身携带大量现金,此前就听说经常有中国人在这附近被偷、被抢。

晚上九点,我们来到警察局,一名身材不高、穿黄色T恤的女士站在门口。她的眼圈红红的,精神上似乎受到过很大打击。见到使馆官员后,她脸上显出宽慰的表情。大概心有余悸,她在讲述事情经过时,仍不断啜泣。

她姓李,来自香港,这次是只身游欧洲,比利时仅是她行程的一半,本来还打算去意大利等国,谁料刚出布鲁塞尔火车站,就忽然被一名男子扑倒在地。她还没缓过神来,随身的腰包就被抢了。里面有钥匙、护照、身份证、美元和欧元现金及几张信用卡。她随即挂失了信用卡,并打电话请香港的朋友第二天给她汇400美元。但此时此刻,她身无分文。

警察局的接待厅不算很大,摆着两张接待桌,两名警察坐在桌前进行询问,我们则在靠墙边的一排椅子上耐心地等待着。由于不久前伦敦刚发生了地铁爆炸案,欧洲国家对于恐怖袭击还处于特殊的敏感时期,因此不时有身着便服的警察穿梭进出,他们神色凝重、步履匆匆。大广场是布鲁塞尔市的核心地带,想必维持这一带的绝对安全,任务不轻。

与那些便衣们的严肃表情相反,坐在接待桌前的警察却不紧不慢、神情散漫,显然,他们对这一带偷盗频繁的情况早已习以为常。一位女警官接待了我们。李女士在向她讲述了被抢的经过后,她不以为然地答道:“既然你现在什么身份材料都没有了,那就必须由中国大使馆出具信函,证明你确实丢失了身份证件,而且一定要盖上使馆的印章。没有印章,我们什么都帮不了你。”

听了女警官的一番话,李女士脸上原本露出的一丝宽慰又消失了。如果没有警察局的报失证明,她就不能向保险公司索赔,使馆也无法为其补办旅行证。我们只能回到使馆,此时已经过了晚上十点。

到了使馆,我们一边为李女士出具证明函(通过她未被抢去的机票核实到了护照号码),一边免费为她拍证件照,以便补办旅行证。在我们的安慰下,她精神振作了许多。半小时后,我们再度出发,前往一个离使馆较近的警察局(布鲁塞尔市任何一个警察局办理的报失证明都有效)。

将近11点,我们走进了警察局。这里地处富人区,由于已是深夜,所以除了三位值班警官外,接待厅里冷冷清清。这里的接待厅比大广场的小了不少,但警察却热情了许多。他们耐心仔细地询问了情况,反复修改了报失证明的内容,还应李女士的请求,取出工具帮其撬开了手提行李箱的锁。午夜12点,撬锁的警官风趣地把坏锁递给了李女士,并对她说:“就把这当成布鲁塞尔的纪念品吧。”

一切手续办妥之后,我们把李女士送到了一家中餐馆。餐馆的主人是布鲁塞尔的一位侨领,可以给她提供几天免费食宿。当餐馆老板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时,经历过一次重大挫折的李女士,面对着那张来之不易的报失证明和张张亲切的面孔,终于露出了笑容……

两天后,李女士来到使馆领事部,我们顺利地为她颁发了旅行证和入港许可证。她于8月18日离开比利时,结束了这次欧洲之行。

上一篇:我的外交生涯 下一篇:格林斯潘要走了 思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