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与战略取向

时间:2022-04-05 06:39:20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与战略取向

【摘要】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由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今后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和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未来可能的战略取向。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应以政府为主导带动企业参与,以技术创新带动效益提升,以局部示范带动整体发展,以实践探索带动制度创新等方式来进行推进。

【关键词】低碳经济 温室气体 低碳战略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条件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短缺,人们在尽情享受工业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地球大气环境容量和化石能源利用的有限性。因此,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道路慢慢被各国相继摒弃,兼顾经济与环境的新兴发展模式成为现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发展潮流。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注重通过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低碳、无碳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旨在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随着世界范围内低碳发展风潮的形成,我们也认识到,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全新变革,它的出现为工业社会敲响了警钟并指明了方向。只有在这场变革中掌握机会,才能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实际上,早在“低碳经济”概念诞生之前,我国就开始着手相关环保政策的建设。《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早就提出了以价格手段节约能源,以技术和制度手段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水电和核电,推广新能源的目标。2004年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尽快扭转近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趋势。此外,《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意向宣言》和《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鼓励节能减排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做出了总体的规划,这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减排的坚定决心和诚意。

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和企业为主体,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践,全面推进节能。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我国对以煤为代表的旧能源进行了大规模淘汰整合,通过关停小火电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更新污染处理设备等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在对旧能源进行改造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新能源进行了积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随着一系列实践活动,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观念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一股全新的引领风潮和发展方向。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比重也有了显著提升,污染物排放也有所控制。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我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须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我国现在的低碳经济还停留在粗糙的、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只有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问题、思考原因、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我国才能把握机会在低碳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我国虽然颁布了诸多关于环保的政策和法规,并制订了明确的约束性指标,然而其执行、监管和制约机制却并未健全。制度建设的欠缺,使国家各个发展领域未能与低碳经济形成配套的措施和,导致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指标浮于表面。在能源领域除了阶段性关停小火电厂之外,并没有类似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具体的政策去对电力供应中来自可再生能源的部分提出要求,这导致低碳新能源的推广缓慢。在市场化发展中只有模糊的导向性鼓励,没有强制性的二氧化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或者税费补贴等量化的财政制度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结构和效率进行激励制约,这使得企业无法在低碳市场获得制度保护。在金融领域中,对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的融资问题和碳金融交易问题没有明确的具有权威性的规定,这使资金的筹集和运作难以进行。在技术领域中,对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新能源开发等技术的研究方向问题没有详细的战略规划,资金来源没有稳定的保障,与国外的合作没有有效的开展方案。这一系列的制度缺陷让低碳经济发展束之高阁,难以落实。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低碳之路更为曲折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上升期。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占据主体地位,对能源存在着极大的渴求和严重的依赖,再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不合理和能源利用水平的低下,这种依赖得到加剧和扩大。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快速普及的交通工具又加剧了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居高不下。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量将呈持续上升状态,这对我国的低碳发展之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用效率,控制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是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瓶颈。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中国目前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更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原有的发展思路和方式必须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修正。因此,借鉴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步实践经验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总结上一阶段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在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未来的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围绕着以政府为主导带动企业参与,以技术创新带动效益提升,以局部示范带动整体发展,以实践探索带动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推动和实施。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带动企业的积极参与,这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尽管市场能最有效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获得成熟充分的发展,在追求速度的大环境下,期望依靠市场去提高经济质量是不现实的,况且中国市场内部的不均衡也使其作用的发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此外,低碳经济之于中国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先进模式,所必须的大量资金、技术和政策是市场机制无法为之解决的,所必须考虑的产业布局、能源结构和社会福利也是市场所无法发挥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能从宏观上把握低碳经济发展的大局,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自上而下地推动其渐进发展。即使是在国外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宏观调控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没有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政府的政策就是无源之水,不可能长期发挥作用。

从技术创新出发,带动能源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佳着眼点。对比技术和制度两大手段可以发现,靠制度的强制性去优化能源和经济结构困难重重且收效甚微,因为它超越了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度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要求企业以牺牲效益为代价,这不仅不能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反而适得其反产生了反作用力,甚至扰乱了市场的正常步伐,最终阻碍了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作为基础,制度的执行力自然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但我国的国情相对要复杂得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上文所述,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切实的经济效益,低碳经济将是更为遥远的一个发展目标。所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是先从技术入手,用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能源效率,用更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来代替旧能源,用更低的成本来处理碳排放物,用新的创收点来吸引企业的目光。

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以局部的发展来推进整体进步,是符合现实中国国情的可行策略。从国外发达国家看,全民性低碳经济浪潮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全民式的推进是不可行的。一方面,由于中国正处在工业发展上升期的特殊历史阶段,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征与要求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存在根本冲突,此时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则势必会牺牲经济发展目标,这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中国地广人多,各地区、各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这种经济系统内部的不均衡性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节奏。如果采取整齐划一的推进策略,既达不到既定的减排目标,也会产生扰乱国内经济步伐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从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局部地区入手,建立一个个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点,这样既比较容易进行低碳经济的各种实践和探索,能在短时期内有效地积累起相关经验,同时也避免了大范围开展所带来的经济紊乱的风险。

正如上文所述,制度如果在市场中不能获得有效彻底的执行,那么它的制定就是无意义的。市场有它本身的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制度,以实践带动制度的建设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有效手段。对于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国家而言,各种层出不穷的不确定因素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极大地弱化了制度的执行力。在前一阶段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政府一直试图在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建立一些被发达国家所广泛推行的低碳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创收点做支撑、缺乏社会实践做基础,这些制度慢慢被束之高阁难以践行。我们不可否认制度的确使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推行它本身所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相比,制度的作用被大打折扣。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之路注定比发达国家更为坎坷曲折,迫于现实状况,我们可以把精力从制度的完善上暂时解放出来,转而去进行更多的低碳实践。不管是开发技术生产力还是建立局部低碳试点,当有了低碳市场的雏形之后,也就出现了对制度创新的极度需求,此时我们再去设计符合市场所需要的制度,它的执行力才会更具现实可行性,毕竟制度的意义是规范秩序,而不是束缚实践。

三、结论性评述

本文所提倡的以政府为主导带动企业参与,以技术创新带动效益提升,以局部示范带动整体发展,以实践探索带动制度创新的发展思路是结合以往路径分析和现实国情后提出的一种较为现实可行的观点。但是低碳经济毕竟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它作为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其复杂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协调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矛盾?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择低碳经济试验示范点?如何获得技术突破?怎样推进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的践行力度?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解决。

上一篇: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过度自信行为的分析 下一篇: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关系看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