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4-05 07:12:27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许多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痛苦地挣扎。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缺乏趣教、智教,二是学生缺乏趣学、智学,教师教得无趣无智,学生自然也学得无趣无味。因而,文言文教学成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取得良好成效,教师必须在“趣”字和“智”字上下工夫。

一、趣味导入新课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课堂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来设计、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列举如下:

1.音乐导入

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和情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这表明了音符给人的感染作用,更为直接,更为强烈。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可用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导入,在激昂的歌声中学生渐入情境,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学习课文蓄势。

2.名句导入

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引用古诗文名句,使学生通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到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学习《爱莲说》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哪位同学知道这两句名言的意思和出处?(教师随机点评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进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这千古名句出自的那篇文章——《陋室铭》。这一导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3.从文章的中心导入

例如教学韩愈的《马说》时,可以请学生来填一个成语:“ 到成功”。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回答。

4.从题目导入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可以直接问学生:从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学生马上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5.从体裁导入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写作年代久远,如果没有合适的导语,学生很可能敬而远之。上课伊始,可以问学生:现代书信的写法大家都知道,古代书信跟现代书信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调动起来。

6.从文章的主要人物导入

例如教学《出师表》时,直接提问:你认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说出有关他的哪些典故?开门见山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

7.故事导入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选文故事性很强。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可讲这样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少。原来呀,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呀?”听完之后,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

8.成语导入

把成语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对有关成语的掌握,从而达到丰富词汇的目的。如教学《狼》时,先让学生说说含有“狼”字的成语,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等,再叙说所知道的“狼”的一些特性,自然引入课文。初中文言文有不少篇目可以采用这一引入法。

好的导入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使学生饶有趣味地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

二、趣味诵读文本

即创意朗读。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巧妙地设置丰富多彩、创意纷呈的诵读,学生就会达到读通、读懂、读深课文的境界,就会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厚度和广度。可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如领读、轮读、齐读、个别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

例如教学《狼》一文时,朗读课文可设置初读——再读——再次读三个大环节,要求学生从自由大声读到指导读,从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懂课文的大意,到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读出故事情节的起伏,读出课文的情境。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就读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多层次的读为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言文教学因此有了梯度和力度。品读课文时再分三轮品读,分别从屠户的角度、狼的角度、语言的角度这三个角度品评段的内容,每读一段,品评一段,从而理出故事的情节:屠户遇狼(故事的开端)——屠户惧狼(故事的发展)——屠户御狼(故事进一步发展)——屠户毙狼(故事的高潮、结局);理清段的内容:两狼缀行甚远——两狼穷追不舍——两狼咄咄逼人——两狼毙命。课堂教学因品读层次的增加而有深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则更上一层楼,教学因此有高度。第三个角度从语言角度评点段的内容,让学生在认为可圈可点之处写上评语,同桌之间交流——全班同学交流。这不拘一格的语言欣赏,使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丰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了深度和广度。

趣味诵读文本,为文言文教学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三、智慧解读文本

即个性品读。教师要智慧地引领学生沉入文本,深入文本,品词句,品情感,品形象,品手法,品出深度,品出广度,凸显教师教学智慧,力求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文分析是课堂重头戏,教师的善问巧问、善设情景能激起学生的乐趣。此环节关键是:教师的主问题设置。精彩的提问可使教学有声有色。

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在“你如何评价鲁庄公这一形象?”这一问题,学生见仁见智,有的说鲁庄公“鄙”,有的说鲁庄公“并不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文中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他鄙是因为“他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官僚贵族和神灵的帮助上”,在作战中急躁冒进,毫无谋略;他不鄙是因为“他身为国君能够向曹刿这样的小人物请教,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有善于纳言的良好性格,作为国君能尽职尽责”……通过这样的“碰撞”,学生的阅读感受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张扬自我个性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习文言文的自信。这样,学生也就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智慧解读文本,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文言文阅读就能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四、智练精练习题

文言练习在于少而精。即通过精巧的练习,达到巩固新知,把握词句含义、把握人物情感等。

许多教师把学习文言文的巩固多归功于课后作业的反复练习,布置的作业通常是释词和翻译,显得单调刻板。其实,教师不妨把作业变换一下,力求形式活泼多样,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古今互证,有些文言词的古义,今天已经不用,学生不易记住;有些文言词的古义和今义差异很大,学生极易误解。但是,在一部分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词汇和成语中,仍然保持着这些文言词的古义,古今互证,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如下面这些加点的字:奔走相告、走马观花——双兔傍地走,痛哭流涕——蒋氏汪然出涕,抱恨终身——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等等。通过古今互证,可以帮助学生记住一些文言词的古义,加深对现代汉语某些词语的理解,能收到“学用结合”的实效,学生做起来饶有兴趣。

又如断句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选一些浅易的文言短文或语段,给学生做断句之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文言文的补充教材,一举两得。对低年级学生降低练习难度,在句读处留出空位,学生只须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不致出现“读不断”的困难。有时可以把学生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连缀成短文或语段给学生标点。这样的断句练习,学生一般都很感兴趣,旧词句、新环境,容易触类旁通,温故知新。这类练习密切结合课文内容,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扩大知识面。如此一来,又何愁学生不能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呢?当然,这得益于教师设计练习的智慧和功夫。

巧设习题,精练习题,为文言文教学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五、趣味、智慧拓展文本

即趣味活动展示,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置之课内外。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竞赛活动展示。如古诗词朗读、背诵竞赛活动、课中文言文重点字词分组竞赛展示活动等。

怎样让学生在课外自觉地学习、积累文言文,让学生寓学于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达到这一目标。如: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淀,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举行班内、校内的诵读大赛,对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一来,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化苦难背诵为快乐积累。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策划,开展诸如成语故事大赛、古诗文名句解读、诗词赏析、改写诗词等等活动,这些形式新颖的活动丰富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学生既能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又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真正做到“学习着,快乐着”。

二是扩展阅读,扩大学生文言阅读面和积累层面,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扩展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教师须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文言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在关键之处给予点拨。学生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运用中熟练、加深、巩固,精读和博览相结合,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可以延伸到《晏子使楚》,这两篇文章具有相似之处。

三是重点词句的拓展积累。

当然,文言文教学“趣味、智慧拓展”不仅仅在于同类作品的赏析,也不仅仅在于竞赛活动展示,更在于关键词句的拓展,关注字词的归纳、积累和拓展延伸。这有赖于教师的智慧引领。例如“虽”字,表示假设,译为“即使……也……”如:(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也。(《口技》)(2)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其他课文中的词句,常作此类积累拓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大量的字词积累,做到重点文言字词在不同的文章中能积累3—4个例子,长此以往,学生便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词汇。

课后趣味、智慧拓展延伸,旨在于进一步挖掘、巩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夯实文言基础,提升文化底蕴,这是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敢于打破循规蹈矩的教学常规,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力求围绕“趣”字和“智”字作题,让学生有趣味、有智慧地学习文言文。有“趣”字和“智”字把关,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将变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张必锟.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J].中学生阅读,1996(12).

[2]王槐松.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赵志伟.学会学习文言文[J].中学语文教学,2004(6).

[4]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启... 下一篇:走进大美青海:感受美湖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