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课堂出教研

时间:2022-10-30 11:58:13

平凡课堂出教研

20年前笔者刚加入教师队伍时就听前辈说,站稳讲台、教好学生比什么都重要。于是,笔者认真研究考纲,认真研究教参,认真备课研究学生,预设自己的课堂如何如何精彩。一段时间教下来,笔者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心中预想的教学效果总有一些出入,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改进呢?当时一位名师指点迷津:“你把这一系列的做法和反思写下来,再进行学习、研究,把以后的课堂教学一步步改进,这就是教育研究。”但笔者也听到一些相反的观点:对一线教师来说,教育研究纯粹是教师的负担,站稳讲台才是最重要的;不过,教学研究对职称评定倒是有益的。

教学研究和教好学生、站稳讲台是否矛盾?为了弄清目前教研气氛不浓和功利性太强的原因,2011年笔者调查了学校暑期培训班的教师。根据被调查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态度,笔者将教师分为3类。

第一类,不屑型。这类教师认为能做好教研不一定就能站稳讲台,教研对自己来说只是增加负担,一线教师无需进行教研,这部分人占41.5%。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研对课堂教学根本不起作用,对教育研究工作嗤之以鼻。

第二类,茫然型。这类教师认为教研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些作用,有进行研究的意识和愿望,但不知道如何入手,心里着急却不知研究什么问题。这部分人占31.5%。

第三类,怕苦型。这类教师心里清楚教研对课堂教学很有促进作用,但他们不想吃苦,不想用喝咖啡的时间来进行刻苦的研究,所以迟迟不见行动。这部分人占27%。

一、教研与教好学生并不矛盾

“不屑型”教师认为不需要进行教学研究,凭着老经验教学也能教好学生,孰不知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学生已不同于过去,他们的人生观、性格、学习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而那些教师还是抱着过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放,不细致地研究学生,碰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事论事”或凭经验解决。如,学生作业完成得不能令人满意,教师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学生偷懒,却不反思作业内容是否让学生感兴趣、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自己教学有无疏漏以及改进的新方法,一味地固守于错误的教育观念之中,年复一年地重复过去,教学效果却越来越差。

笔者认识一位语文教师,他从进校一直埋头苦干,但教学效果并不好。后来,他要申报中级职称,发现自己没有写过论文。于是,迫于外力他开始写论文。为了撰写有关合作小组教学的论文,完成数据搜集,他开始对自己课堂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原以为数据有了就完事大吉,但他发现有时候学生合作并不理想。于是他查阅了相关文献,仔细分析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发现学生合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教师指令不够清晰、组内工作分配不均、学生不愿交流,等等。他将一个个问题进行对比实验和分析,在顺利完成论文的同时,摸索出适合授课班级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后来人们发现,他所教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思想、讲文明,他说这得益于自己为完成一个市级课题“文学作品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进行的多年潜心研究。他在研究中不仅作好了课程规划,还尝试故事新构、课堂展示、对照分析文学作品人物等各种课堂训练方法,锻炼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位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素质。目前他不仅是高级教师,而且已经成为市教坛中坚角色和学校教研组长,他正带着教研组的教师一起进步。

可见,并不只是单纯的“教”,就能“教好学生”。缺乏教育工作者理性的思考,缺乏“研”,“教好学生”就成了空谈,教师就成了教书匠。

二、教研问题就在身边

“茫然型”教师将教研定位于高端,觉得自己遇不到什么大问题来研究。其实,小问题事关大方向,问题就在身边。教师在研究课程、身临课堂、面对学生的过程中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形形的问题若想解决彻底,还必须研究到位。笔者认为,研究源于教育实践,又对课堂实践进行指导,并通过教育实践进行推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课堂实践和教育研究的契合点。善于找寻课堂实践中的问题作为教育研究的核心,教书匠就成了真正的教师。

教研工作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反思身边问题——研究原因——行动改进——回归课堂检验”。如课堂上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好几个学生都回答不到位,教师就要反思这暴露了什么问题,是自己讲得不够清楚,还是学生预习得不到位。然后跟其他教师进行讨论,还可以阅读相关的教学著作,研究出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一位上进的教师从走上讲台的那天开始,就会想着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高,如何让自己教的这一科成绩突出,这也是教师进行教研的原动力。

笔者的一位同学,刚站上讲台时非常胆小,跟学生交流毫无经验,有一次甚至被一个学生气哭。她花了很长时间探究问题的根源,后来醒悟是她不清楚那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没摸清那个学生的脾气,学生口无遮拦说出了不该说的话,把她气哭。于是她积极检索资料,研读《心理科学》杂志和《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书籍,并和那位学生倾心交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起,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这位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赢得了那位学生的信任。她现在已经成长为温州市名班主任,跟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教育学生的方法多样有效。她每次出差都给学生带礼物,所带的班级两次被评为市优秀班级,在全市班主任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她说她的教研成绩就来源于发现身边的“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

三、教研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有些“怕苦型”的教师,整天想着如何享乐,而不把时间放在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比如对相同的知识点,教师强调多次,但还是有学生考试失误。这类教师不去研究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一碰到这个知识点就不厌其烦地重复,也不管学生爱不爱听,也不管自己的讲授是否让学生接受,课堂效率有没有提高,有没有什么省劲的办法。这类教师心里清楚教研肯定有效,但就是不想动脑费力,反而推脱责任去责怪学生不用功,不重视学习。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反复的思考和行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撰写文章或参加评选能赋予自我反思以理论的总结,并利于经验推广,对自己和他人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能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成长周期会更短,课堂教学比其他教师更有效。

有一位教师在学校工作了十几年,不怕苦不怕累,大家都很佩服他,因为只要他教,学生就特别喜欢,他们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超越其他班级的学生。和他交谈之后,笔者才知道他背后付出的比常人要多很多。他很有教研意识,经常把课堂的问题上升为研究课题,经过细致深入的反思、提炼、改进,然后运用于课堂实践中,也就是说将“课堂教学教研化,教学科研课堂化”。如,他发现教师在科学课堂中讲述的时候,学生都听得懂,可是当自己要做练习时却无法重复教师的示范。于是他申报了课题“科学写作融入初中科学概念改变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期望通过写作来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及概念改变的情形,并且能通过科学写作来实现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探索。他说他的教育研究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

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相当繁忙的今天,课余还能用别人喝茶、喝咖啡的时间来反思教学,进行教育研究。他们并没有凭空设计研究内容,而是自然衔接了普通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的契合点,将选题、调查、研讨、学习、写作、实验等,确立为“教好学生、站稳讲台”这一本份工作的常规内容。可见,只有从思想上接受“平凡课堂出教研”这个观点,并付诸行动,才能在实践中感受到,教育研究不仅不是拖课堂教学后腿的包袱,反而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八中学)

上一篇:培养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时代精神 下一篇: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提升科学教师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