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探析

时间:2022-04-04 09:06:14

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探析

摘要: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能够加快内部审计的转型、推动内部审计的创新与发展,促进高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高校各项资源铺张浪费,实现高校的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 绩效审计 思路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64-02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学校审计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根本手段。对高校而言,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学校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审计过程中从提升管理水平、避免损失浪费等方面入手,抓住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环节,找出管理、效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不断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通过近几年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实践和总结,笔者在对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梳理了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思路,并提出了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思路

1.绩效审计项目选择的原则。高校绩效审计项目选择的准确、恰当对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几项原则:

(1)重要性原则。绩效审计项目要尽量选择对学校发展有较大影响、资金规模较大的项目,并且是学校和师生员工比较关注的。只有这样选择的项目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和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目的。

(2)可行性原则。在审计项目选择时,要对所选项目预计的审计效果、资金规模和可操作性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选定的审计项目一定要在现有审计条件下能够组织实施。

(3)增值性原则。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所选审计项目要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能够通过审计解决存在的问题,能够进一步促进项目的后续建设,也能对其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具有帮促作用。

2.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1)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定性标准)。该依据主要是指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有很严格的强制性。如果被审计项目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基本都会出现管理不善,挪用和损失浪费等问题,最终也不可能达到资金的预期目标。

(2)以资金预算为依据(定量标准)。高校资金的收入和支出都会编制预算,预算一经确定就具有很强的约束性。从目前高校预算编制的情况看,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对资金使用后所应达到的目标和使用效果还是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3)以计划标准为依据。计划标准就是以事先制定的目标、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作为评价支出绩效的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3.绩效审计工作的安排。高校开展绩效审计要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在目前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比较欠缺的情况下,开展这项工作首先要找准切入点,从易到难逐步推进。首先,高校可在传统审计项目中增加绩效审计的内容,注意关注和揭露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闲置、浪费、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等问题,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应该是高校初期开展绩效审计可以采用的形式。其次,在通过结合型绩效审计的尝试,不断积累审计经验,锻炼审计队伍后,可在每年的审计项目安排上增加绩效审计项目的比重,逐步使独立型绩效审计项目达到一定的比例。

4.绩效审计的工作流程。绩效审计的工作流程就是关注4个要素,即标准、结果、原因、建议。标准:就是应该是什么,指的是被审计单位应该遵循的标准和依据。结果:就是实际是什么,指的是被审计单位实际结果与计划标准对比的差异。原因:就是出现这种差异的因素,指的是被审计单位未遵守标准的差异现象。建议:就是应该怎么办,为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的措施。因此,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要在每一个审计阶段都要善于识别、捕捉和分析这四大要素。

5.绩效审计的关注点。高校绩效审计主要是解决资金使用效果和政策、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从资金支出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在绩效审计中主要关注四个方面:

(1)总体情况。包括专项资金的设立目的、总体目标、管理体制、资金安排等方面,主要评价专项资金设立是否可行和必要,最终目标是否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经济高效等。

(2)资金管理。包括资金的预算编制和支出管理等环节,主要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经济性和效率性。

(3)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主要评价项目的立项是否科学化,规范化。项目实施是否依照计划标准进行,是否达到建设目标,建设成果是否具有效率性。

(4)资金效果。主要评价专项资金使用后的目标实现情况。是否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效果。有无因立项不准、资金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二、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1.重视审前调查。与传统的审计项目不同,绩效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多,特别是非财务的数据和资料较多,这些都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在审计前期,不经过充分的审计调查很难确定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2.沟通协调,达成共识。绩效审计是需要由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共同配合来完成的。审计部门在制定用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绩效审计标准时,要广泛地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的项目申报书等,在研究和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同时,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要与被审计单位意见达成一致。如果使用未经被审计单位认可的评价标准,容易使绩效审计的评价结果遭到质疑,引发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3.审计队伍的培训工作。高校要解决绩效审计人才短缺的瓶颈,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通过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绩效审计案例分析、外出考察研讨等不同方式,提高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提升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审计人员胜任绩效审计工作的能力。

4.循序渐进地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在目前绩效审计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比较欠缺的情况下,开展绩效审计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稳步推进。因此,在审计项目的选择上,应该选择资金规模较小的项目,或者资金用途比较明确、相关数据和评价标准比较容易判断的项目,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摸索方法、积累经验。

5.注重绩效审计成果的提炼和运用。绩效审计中要重点查找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完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审计建议,形成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审计成果,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明芳.对高等院校开展教育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10)

2.石勉.高校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

3.徐琳娜.高校绩效审计研究分析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1,(6)

4.安杰.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重庆 400000)

(责编:吕尚)

上一篇: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对策 下一篇: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