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

时间:2022-04-04 07:43:08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效果,分析单磷酸阿糖腺苷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份明确诊断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A组、B组,每组各20人,分别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给予治疗,观察每组患儿热退、淋巴结缩小、肝脾肿大缩小、肝功损伤恢复的时间,观察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安全、有效。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腺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5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22-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EBV感染所致,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渗出性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可伴随有皮疹、肝细胞损伤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大于10%,嗜异凝集实验阳性,外周血EBV病毒衣壳抗体(VCA-Ig阳性。近年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儿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疾病可累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故本病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目前临床应用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已经取得明显疗效。更昔洛韦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已经取得广泛公认。单磷酸阿糖腺苷为新型抗病毒用药,近年我院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亦取得显著疗效,且临床副作用小,医从性好,未发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的选择与分组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份明确诊断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即A组、B组,A组为病毒唑治疗组,B组为单磷酸阿糖腺苷,每组各20人。其中男孩29例,女孩11例,年龄,0-3:5人,4-7岁:21人,8-16岁:4人。选取病例均符合七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

1.1.1临床症状至少3项以上阳性①发热;②咽扁、桃体炎颈部;③淋巴结肿大(1cm以上;④肝脏肿大;⑤脾脏肿大。

1.1.2血象检查①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大于5.0*109L②异性淋巴细胞大于10%或总数大于1.0*109L

1.1.3EB病毒抗体检测急性期EBNA抗体阴性,以下一项为阳性:①VCA-Ig抗体初期为阳性,以后转阴;②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③EA抗体一过性升高;④VCA-IgG抗体初期阳性,EBNA抗体后期转阳。除上述临床表现外,部分患儿同时伴有皮疹(6例、腹痛(23例、眼睑浮肿(17例、心肌损伤(29例,间质性肾炎(1例,轻度贫血(6例等其他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A组应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B组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静脉滴注治疗,2组患儿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程时间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A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7-10天。B组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10mgk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为7-10天。2组均根据病例的病情情况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复方甘草酸酐保肝、对症降温等治疗。观察每组患儿热退、淋巴结缩小、肝脾肿大缩小、实验室检查异常恢复等时间,见表1。

1.3疗效判定显效:用药24小时内出现体温下降,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状态好转,肝脾淋巴结缩小,扁桃体炎好转。有效::用药3天内出现体温下降,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状态好转,扁桃体炎好转,淋巴结缩小。无效:用药5天仍有发热,症状无缓解。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1.4统计学处理统计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论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组(B组在热退时间、扁桃体炎好转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异性淋巴细胞减少时间均较病毒唑治疗组(A组时间短,P

3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于EBV感染所致,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皮疹等,部分病人可先有几日的前驱期症状,如畏寒、全身不适、头痛、头晕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热峰通常为午后,多为中等度发热,多数病例发热10-14天,也有长达2-4月者。咽峡炎表现似链球菌性咽炎,扁桃体常肿大伴有渗出,或有假膜形成,部分病人可伴有吐咽困难。淋巴结肿大以颈后淋巴结肿大常见,为对称性,可伴有肠系膜淋巴肿大。脾肿大更多见,约65%伴有肝功损伤[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程多为2-3周,可为自限性疾病,也可以并发嗜血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严重并发症。多研究表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和体征变化多端,本病的多样化及不典型性长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EB病毒VCA-Ig抗体在早期出现,持续数周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靠指标[3]。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病毒唑、干扰素、更昔洛韦治疗,疗效各异[4]。单磷酸阿糖腺苷为抗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药,其药理作用为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使其活性降低而抑制NA合成,单磷酸阿糖腺苷进入细胞后,经过磷酸化生成阿糖腺苷二磷酸和阿糖腺苷三磷酸。后者竞争性的结合到病毒NAP上,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及病毒NA的合成,同时抑制病毒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而抑制病毒NA的合成。EBV为NA病毒,故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效,本文通过比较单磷酸阿糖腺苷与病毒唑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得出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退热,治疗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等方面明显优于病毒唑,临床治疗有效率亦明显高于病毒唑,且治疗安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祝海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3.

[2]段恕诚,刘湘云,朱启.儿科感染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

[3]李强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3(7:114.

[4]廖华,蓝映霞,张寿斌,等.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7,9(2:59-60.

上一篇: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外用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 下一篇: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