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例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

时间:2022-04-04 06:57:51

312例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35 - 1821 - 02

【关键词】颅脑损伤;CT诊断分析;估计预后

外伤性颅脑损伤在急诊外科是常见病,CT影像学检查可早期做出恰当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从而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阻断病情的发展。笔者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通过对312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扫描分析,推断其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12例中男191例,女121例;年龄19d~71岁,以25~50岁最多;外伤原因以交通事故最多见,共182例。

1.2 方法使用SIEMENS SOMATOM.AR.novaCT机,以OM为基线,自颅底至顶部扫描,层厚、层距10mm,连续扫描10层左右。每层扫描时间为3s。

2 CT表现

2.1 头皮损伤127例(40.7%)主要有头皮血肿、头皮裂伤或头皮撕脱伤。CT表现头皮血肿为头皮局部限性密度增高影,可多发;帽状腱膜下血肿为头皮新月形较局限性密度增高影;皮下积气为点状,密度极低影,CT值大约-150~1000 Hu左右;皮下异物,大部分为多发点状密度极增高影,多为铁屑、沙子、碎玻璃等,少数表现低密度,如木屑等。

2.2 颅骨骨折102例(32.7%),其中额骨骨折11例、颞骨骨折31例、顶骨骨折8例、颞顶骨骨折l6例、枕骨骨折14例、颅底骨折22例。

2.3 硬膜外和硬膜下出血CT表现最具有特征性,比较容易分辨,且能评估出较正确的出血量。本组硬膜外出血共22例(7.1%)、硬膜下出血8例(2.6%)。

2.4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高密度血液充填于脑表面的脑沟、侧裂池、基底池,严重可见于双侧,可单独出现(17例),更多见于复合性损伤。

2.5 脑挫裂伤和脑血肿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发生水肿、静脉瘀血、渗血及毛细血管散在性点状出血,病理上称为挫伤。当软脑膜和脑组织及其血管断裂时称脑裂伤,因两者多合并存在。脑内血肿多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处、大脑深部结构及脑干10例(3.2%)。多引起大脑中线移位,病死率极高。

2.6 继发性疾病为脑疝和梗死等。脑疝主要有:大脑镰疝、天幕裂孔下疝、天幕裂孔疝、枕大孔疝等。

3 讨 论

本组312例分析结果认为,伤后2d内是病情发生变化最快时期,即使CT检查阴性,也应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以便尽早发现迟发性颅内病变。伤后7d内是迟发性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和硬膜下积液等病变好发时间,此时复查CT具有重要意义。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硬膜下积液,常并发颅骨骨折及脑挫裂伤。连续颅内CT扫描可及时发现脑内和硬膜外的迟发血肿,尤其是对有颅骨骨折的患者,为早期发现迟发硬膜外血肿,不论神经系统症状如何,均应行颅脑CT连续扫描。CT可准确地反映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的病理特征,并可根据CT图像表现特点予以鉴别。术后连续CT扫描可以查出手术部位的再出血和远离手术部位的迟发性颅内出血[1]。CT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患者外伤后即刻昏迷或脑疝形成,CT检查常见大面积脑挫裂伤或伴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等复合伤或多发性损伤,预后不良,;若CT见脑干密度改变,脑底池显示不清或弥漫性脑肿胀伴小灶性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积血等,常提示脑干损伤或弥漫性脑白质损伤,预后差。外伤后患者神志清醒,以后逐渐出现神志朦胧、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或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CT检查显示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或伴小面积脑挫裂伤等,治疗效果较好。连续颅脑CT扫描可以观察颅内血肿的动态变化。临床实践证明,除颞区外,幕上血肿

【参考文献】

[1] 蒋小齐,施炜,耿建国. 颅脑损伤患者CT与MRI的比较.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6,1(4):213-216.

[2] 徐龙春,朱应利,许桂华,等. 多层螺旋CT对颅脑急诊检查的价值.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4(2):245-246.

[3] 招建华,杜建文,鲍洪,等.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与处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2):267-268.

上一篇: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变化临床探讨 下一篇: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