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变化临床探讨

时间:2022-09-20 11:49:50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变化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35 - 1815 - 02

近年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QTd)增大,且与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1]。我们通过对40例老年AMI患者QTd及经心率校正后QT离散度 (QTdc)的分析,以及对AMI组溶栓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对 QTd、QTdc变化在老年人AMI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效评定中的意义做一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间收治AMI 86例,剔除伴有心房颤动、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入院后第7~10天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等影响心肌复极药物以及安装心脏起搏器者,选择24小时内入院、资料完整的老年AMI患者40例。男33例,女7例;年龄60~84岁。诊断根据胸痛特点、心电图动态演变及酶学改变。其中前壁、侧壁梗死者24例,下壁、后壁16例。并存高血压7例,糖尿病5例。持续5天心电监测中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者8例,心室颤动(室颤)2例。

2 溶栓治疗

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且无溶栓禁忌症者30例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7例采用链激酶150万U、23例采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于1小时内静脉滴入。再通标准为:(1)自溶栓开始2小时内胸痛较溶栓前缓解程度>70%;(2)自溶栓开始2小时内ST段回降幅度>50%;(3)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峰值前移,距发病14小时以内;(4)自溶栓开始2~4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同时具备以上2项或2项以上者判为再通(仅具备1与4者例外)。

3 QTd检测方法

采用入院时首次12导联心电图(距发病0.5~11小时,纸速25mm/s)测量、计算溶栓前QTd、QTdc;选用入院后第10~14天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计算溶栓后QTd、QTdc。测量时除外T波不清楚或T波、U波分界不清的导联,每例测量不少于9个导联。T波终点以回至等电位线或下降支延长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为准,存在U波则取T、U波之间最凹处为终点[1]。同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心搏的QT、R-R间期,取其平均值。QTc按Bazett公式计算:QTc=QT/R-R, QTd=最大QT-最小QT, QTdc=最大QTc-最小QTc

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及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5 结 果

5.1 QT、QTdc与室速、室颤的关系

5.1.1 AMI组中室速、室颤者的QTd及QTdc(分别为101.6±18.2及119.9±39.6ms)较无室速、室颤者(分别为64.5±21.0及78.8±23.5ms)明显延长,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5.2.2 AMI组QTd、QTdc大于100ms者11例,发生室速、室颤8例,发生率为73.2%; QTd、QTdc小于100ms者29例,发生室速、室颤2例,发生率为6.8%。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2 溶栓前后QTd、QTdc的变化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d及QTdc均比溶栓前缩短(P0.05),见表1。

5.3 QT、QTdc的分布AMI组40例中,最大QT及最大QTc出现在梗死导联者15例,占37.5%;出现在缺血导联者24例,占60.0%;出现在非缺血、非梗死导联者1例,占2.5%。

6 讨 论

各导联之间QT间期的差值即为QTd,代表心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心电不稳定性的程度。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梗死及缺血部位的心肌细胞丧失其正常电生理活性,其不应期、传导性均发生改变,复极过程延迟,与正常心肌细胞组织之间的复极不一致性增加,使QT较非梗死、非缺血区延长,造成QTd增加[2]。本组最大QTd及最大QTdc的发生率在缺血导联多于梗死导联(分别为60.0%和37.5%),仅1 例(2.5%)出现在非缺血、非梗塞导联。这不仅证明缺血、梗死可引起QT延长,使QTd、QTdc增大,而且提示最大QT可能在缺血部位变化更明显、更敏感。原因可能是因为梗死中心部位的心肌细胞已坏死,而周围缺血区域心肌虽有电活动,但复极化延缓,造成缺血区相关导联QT间期增大。

AMI时QTd增加,心肌复极不均性显著增加,为折返激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使室速、室颤发生率增高[3]。本组中,室速、室颤者的QTd及QTdc均较无室速、室颤者显著增加,而且QTd、QTdc大于100ms患者中室速、室颤发生率为73.2%,而QTd、QTdc小于100ms患者中室速、室颤发生率仅为6.8%,表明AMI患者的QTd、QTdc增加是发生室速、室颤的预测指标。本结果还显示,溶栓后再通组的QTd、QTdc均较溶栓前缩短,而未再通组变化不大,这也是溶栓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的原因之一[4]。而QTd、QTdc在溶栓后缩短,可以作为溶栓后有无血管再通及血流再灌注的判断指标。

【参考文献】

[1] Higham PD,Campbell RWF.QT dispersion.Br Heart J,1999,71:508-510.

[2] Van de Loo A,Arendts W,Hohnloser SH.Variability of QT dispersion measurements in the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n normal subjects.Am J Cardiol,1999,74:1113-1118.

[3] 崔长琮.QT离散度测定和临床应用进展.心电学杂志,1995,14:252.

[4] Moreno FL,Villanueva MT,Karagounis LA,et al.Reduction in QT interval dispersion by successful thrombolytic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EMA-2 study investigators.Circulation,1998,90:94-100.

上一篇:宫血宁胶囊用于减少药物流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312例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