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异物312例临床体会

时间:2022-08-30 02:00:11

咽部异物312例临床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咽部异物的特点及治疗愈后。方法 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共收治咽部异物3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在1周内痊愈,8例造成舌系带轻度损伤,未发生其他并发症。上述患者经3~7 d均获痊愈,未出现死亡或造成不良后果者。结论 治疗咽异物的关键是要找到异物而找到异物的关键是要看清咽部,尤其是扁桃体、舌根和梨状窝的每一个细部。

咽异物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喉咽部解剖特殊,位置隐匿,异物存留于该位置将给临床诊断和异物的取出带来困难。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共收治咽部异物3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咽部异物在诊断与治疗的有效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43例,女169例,年龄6~69岁,平均49岁。异物卡咽后当日就诊216例,其余均在1~7 d内就诊。异物为鱼刺者231例,占总数的74.04%;各类骨片46例,占14.74%;向日葵籽皮17例,占5.45%;谷皮8例,占2.56%;坚果壳10例,占3.21%。检查发现并取出异物286例,以鱼刺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鸡骨、瓜子皮、植物碎屑、坚果壳、金属丝和药片等。

1.2 临床表现和异物定位 本组312例均有明确的异物误咽史。8例鼻咽部异物主诉有鼻咽部不适,鼻塞;78例口咽部异物以吞咽时轻微刺痛,时隐时现为主诉;79例扁桃体下极异物有9例的刺痛区为对侧异物所致;部分患者颈侧区有明显刺痛,转颈时加重,查体颈侧有较局限的压痛点;73例舌根部和会厌谷异物主诉疼痛点位于咽上部、软腭处或舌骨区,有颈外舌骨上压痛,伸舌向前疼痛可减轻;83例喉咽部异物表现为咽喉部刺痛较重,伴咽下困难;环咽隙、食管入口异物以流涎、张口、向前伸颈,不能进食水为主要症状,7例有张口流涎、言语含糊及不能进食水。

1.3 异物取出方法 本组只有8例鼻咽部异物,经间接鼻咽镜检查发现后,咽后壁黏膜表面麻醉,轻抬悬雍垂将异物取出或拨动使其掉入口咽,嘱患者屏气,以免吸入气管。口咽部异物及扁桃体下极异物以扁桃体隐窝和下极重点检查,同时用枪状镊头轻压、探查痛点仔细寻找,本组312例均取出。舌根部和会厌谷异物,咽部黏膜表面麻醉后用喉钳取出。

2 结果

31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行常规间接喉镜检查时,造成舌系带轻度损伤;9例患者探查或挟取异物时局部粘膜破损,有少许渗血,均在1周内痊愈,未发生其他并发症。2周复诊或电话随访,均未再诉咽痛或异物感等不适。上述患者经3~7 d均获痊愈,未出现死亡或造成不良后果者。

3 讨论

3.1 咽部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诊 多因吞咽太急、进食不专心、牙齿缺损等因素造成食物未能磨碎,也没有发现,形成异物误咽[1];异物随食团受舌根及咽侧壁挤压下行,可能刺破并滞留于咽部任何部位,而咽部淋巴组织因突出咽壁且组织较脆,更易被刺中,其中腮扁桃于咽部前缘,又处于咽峡部,且体积最大,是异物最易存留的部位。

3.2 咽部异物检查受局部生理、解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易造成漏诊 咽异物多为细小异物。部分较小的口咽部异物,刺入较浅时1~2 d内可自行脱落,稍深时, 5~7 d可通过炎性反应排出;中等大的异物不易存留,极少巨大异物可致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此外一些患者出现异物时盲目用手指挖取,或企图吞咽食物压下异物,这反将异物推入组织内,应引起医患双方的重视。

3.3 治疗咽异物的关键是要找到异物而找到异物的关键是要看清咽部,尤其是扁桃体、舌根和梨状窝的每一个细部,其中较易遗漏的部位是扁桃体前后缘被舌胯弓、咽愕弓所遮蔽的部分以及会厌谷被会厌或肥大的舌扁桃体遮蔽的部分。为看清各个部位,可采用压舌直视、间接喉镜、纤维喉镜、直接喉镜、麻醉喉镜、电子喉镜检查,也可用鼻内镜代替电子喉镜、胃镜代替纤维喉镜检查[2],发现异物后可用相应的器械挟取异物。间接喉镜下以下咽异物钳挟取异物需要患者密切配合,故术前应尽量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若仍然配合不佳,可选择在纤维喉镜或麻醉喉镜下取异物[3]。纤维喉镜视野清晰,痛苦和损伤小,目前已获广泛使用,但因钳口小,对较大异物无能为力,且环后区观察欠佳,而麻醉喉镜可弥补这一不足。找到异物后,要稳而准地将异物取出,应抓住异物外露端末梢顺着异物长轴方向往外拔除异物,否则可能造成异物折断或受阻脱落。

参 考 文 献

[1] 孟大为,纪悦,暴继敏,等.牙齿缺失与鱼刺异物.中国耳鼻喉头颈外科,2005,12:534-535.

[2] 罗克强,李太峰,王娜亚,等.可曲导光纤维喉镜电视下钳取下咽部尖锐异物65例.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279-282.

[3] 金玉莲,吴享玉,崔春莲,等.纤维喉镜活检钳取下咽部异物33例.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2,25:150-151.

上一篇:50例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4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