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312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6 03:09:04

药物性肝病312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经验及体会。 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药物性肝病的患者312例,分别对其临床病历与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成两组,各1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甘利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肝宁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①病因:在导致药物性肝病的各种类药物中,以抗结核药物导致的发生率最高,占42.3%(132/312),显著高于其他药物种类导致的发生率(P < 0.05);②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6%(146/156),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8.6%(107/156),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结论 药物性肝病预防是重中之重,建议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尽量避免大剂量使用药物,并对用药期间进行随访跟踪,监测生化指标变化,以降低药物性肝病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抗生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 R2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3-0059-03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往往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黄疸、发热、皮疹、转氨酶升高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特异性也不强,因此,临床上难以在早期发现,易漏诊。相关文献中有报道[1],药物性肝病在药物损害的比例中约占10%~15%,且因药物引起的急性肝功衰竭在所有肝功衰竭病例中约占10%~52%,皆显示其危害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观察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并总结其临床诊治经验及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药物性肝病的患者31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所制定的药物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2],分别对其临床病历与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按照患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的方法进行总体容量编号,利用随机数表从1到总体容量312中进行随机抽取156个样本容量数)分成两组,各1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甘利欣治疗,男81例,女75例,年龄16~74岁,平均(49.3±5.6)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肝宁联合硫普罗宁治疗,男84例,女72例,年龄18~75岁,平均(49.7±5.7)岁,两组年龄、性别对比差异不明显(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其中无明显症状,肝功能异常20例,占6.4%;合并恶心呕吐89例,占28.5%;纳差、乏力162例,占51.9%;右上腹胀痛或不适77例,占24.7%;发热28例,占9.0%;尿黄19例,占6.1%;皮肤瘙痒、皮疹52例,占16.7%;黄疸98例,占31.4%。

1.3 实验室检查

①病毒学检测:分别在所有患者入院后行HAV、HBV、HCV、HDV、HEV5种感染肝炎的病原学检查,皆阴性[3]。②血常规检查:检测出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162例,占51.9%。③肝功能检测:分别进行肝功能指标LDH、ALT、TBiL检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增高。④血凝试验:检测出凝血酶原时间在40%以内17例,占5.4%。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甘利欣(江苏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给予甘利欣150 m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4周为1个疗程。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肝宁(贵州瑞和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硫普罗宁(江苏神龙药业有限公司)治疗,给予舒肝宁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联合硫普罗宁20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肝功能指标,包括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根据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治疗4周,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4周,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肝功能指标下降至治疗前的50%水平;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同药物种类导致药物性肝病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的数据均输入至卡方软件V1.61版本进行处理,组间对比采取χ2检验,%作为计数单位;治疗前后的LDH、ALT、TBiL的数据输入到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P

2 结果

2.1病因

在导致药物性肝病的各种类药物中,以抗结核药物导致的发生率最高,占42.3%(132/312),显著高于其他药物种类导致的发生率(P < 0.05)。见表1。

2.2治疗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6%(146/156),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8.6%(107/156),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DH、ALT、TBiL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 < 0.05)。见表2、表3。

3 讨论

药物性肝病指的是在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肝脏因为受到药物原型或者是其代谢产物的变态反应或者毒性作用影响,引起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4];其发病诱因是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变态反应与代谢异常,多见于过敏特异性体质与代谢特异性体质者[5]。近年来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仅次于药物热与药物疹的药物性损害疾病的发病率,需要临床上引起高度重视,审视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尽量避免和预防发生药物性肝病。

经相关研究中统计显示[6],在临床上治疗过程中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超过500种,本研究中也统计了不同药物种类导致药物性肝病发生率,结果显示在导致药物性肝病的各种类药物中,以抗结核药物导致的发生率最高,占42.3%,其次是抗生素,占18.6%,中成药或中药比例也较高,占16.0%;究其原因,我们认为:①抗结核药物自身存在多种致病因素,对肝损害作用较大,且往往需要联合用药和大剂量用药,疗程也较长,因此,药物相互作用也增加肝毒性,导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增高[7];②抗生素的近年来滥用问题也是导致药物性肝病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抗生素用量加大,联合用药增多,种类增加,也使药物对肝损害作用增加;③另外,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尤其是国人比较推崇中医文化,认为中药是安全可靠,无任何毒副作用,这只是因为多年来针对中草药的药物毒理试验研究相对较少,但多年临床实践中表明[8~10],很多中药本身会存在肝毒性或者是中药的代谢产物可直接对机体产生出肝毒性,其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研究针对确诊后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甘利欣治疗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舒肝宁联合硫普罗宁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6%,显著优于常规治疗;且治疗后LDH、ALT、TBiL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改善程度也更显著;主要是由于舒肝宁注射液主要药物成分是栀子、板蓝根、黄芩、灵芝,具有益气扶正、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保肝护肝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抗内毒素、改善缺血,还能双向进行免疫调控,起到显著利胆保肝的效果[11-13];而硫普罗宁作为一种含硫基化合物,可以有效地降低ATP酶活性,提高ATP含量,逐步恢复正常的电子传递功能,改善机体各种生化代谢功能,从而改善肝细胞的功能,有效地与各类肝损伤的负效应进行对抗[14,15];上述二者联合使用可以明显地消除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从根本上通过改善肝功,调节免疫机制,重建正常的生理效应。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类似于各种急、慢性的肝胆疾病,临床诊断主要是要有机结合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实验室检测指标等情况早期确诊;预防是重中之重,建议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尽量避免大剂量使用药物,并对用药期间进行随访跟踪,监测生化指标变化,以降低药物性肝病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对药物性肝病的患者早期使用舒肝宁联合硫普罗宁治疗,可有助于改善生化指标,阻碍进一步肝损害,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汉平,李卫平,聂显栋.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2010,32(21):65.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全国多中心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调研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 (7):439.

[3] 刘思纯,马博. 两种急性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的评价及临床应用比较-附202例报告[J]. 新医学,2009,40(1):21-22.

[4] 孙军,钱国全,吴卫泽. 舒肝宁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30例[J]. 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3):124-126.

[5] 董志敏,武曼群,胡建平. 药物性肝病46例临床特征分析[J].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2):1116-1118.

[6] 胡茂东,刘青杰. 药物性肝病61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7):30-32.

[7] 李平,谢同柄. 132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1):48-49.

[8] 刘健. 药物性肝病38例临床分析[J]. 医学信息,2012,25(1):335.

[9]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第1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13.

[10] 古文亚,古健炜. 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0(14):83.

[11] 蔡彦,唐国都. 药物性肝损害61例临床分析[J]. 医药前沿,2011,1(20):45-47.

[12] 卢璐,石虹. 90例解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2010,17(4):510-512.

[13] 朱鸿杰,李星,杨孝顺,等. 38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9):1730-1731.

[14] 王剑,刘殿武,詹思延. 药物性肝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7):1393-1397.

[15] 张琪,彭劫,侯金林.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广东医学,2008,29(7):1102-1103.

(收稿日期:2013-05-15)

上一篇:5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后路手术临床研究 下一篇:影响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