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中配合力和性状选择问题的探索

时间:2022-04-04 05:17:12

玉米育种中配合力和性状选择问题的探索

摘 要:在玉米育种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选择高配合理的自交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育种。育种者的不同往往在自交系的测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在现在的玉米育种中有早代、晚代之分,其各有优缺点,但是综合来说早代测配往往具有更强的优越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早代以及晚代测配的相关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不同时代配合力的变化情况以及一些先进的测配方法,旨在能够更好地促进玉米育种的发展。

关键词:玉米育种;配合力;测配;形状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进行玉米育种工作,就需要对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进行充分的研究,只有经过了足够的研究论证才能够确定其是否能够应用到具体的育种当中,关于测定配合力的方法以及时间上,相关方面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针对早代以及晚代分别进行了论述,旨在使人们加强对这两种方法的了解,促进玉米育种工作的发展。

1 早代测配的特点

有些人认为早代测配能够达到比较好的育种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自交植株的So群体之间在配合力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而早代自交在配合上显示出更加稳定的状态,这样其就能够将其在配合力方面的优势遗传给其后代。而起后代在自交的过程中也不会对其配合力产生多大影响。在选择单株进行自交选择之前,需要对So植株进行配合力测定,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而如果只根据其表型进行选择的话,往往缺乏针对性,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早代测配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知道其在自交方面是否还可以继续,这样在选育时间方面就能大大缩短,从而提高选育的效率。将那些价值不是很高的材料去除之后,挑选那些配合力比较高的材料进行集中选育,这样使得选育的成功率更高。但是早代测配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其测配的试验材料的数量往往比较大,这样就使得测验工作比自交系选育存在的工作量还要大,困难度还要高。

2 晚代测配的特点

一部分人则认为晚代测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在进行自交的过程中,不同时代见在配合力方面并不相同,这样就导致了配合力的稳定性不是非常好,这也就是说早代系的配合力并不能代表晚代系的配合力。一般来说,需要经过自交4~5代之后才会逐渐稳定下来。这时的测配结果才能更好地反映其配合力方面的状况。在进行测配工作之前,已经有大量分离的时代中可以根据其在产量、抗性、长势等方面的情况将其淘汰,这样就能选出那些在性状比较突出的自交系,从而进行育种工作。但是,晚代测配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那就是即使选出的是优良的自交系,但是其在配合力方面也还是有一定的欠缺,这样就会使得工作的效率大大下降。

3 世代配合力的变化情况

为了了解不同世代在配合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就需要其自交系配合力的来源,这样才能进行更加科学地分析。由于其原始植株的加性基因反映,才会产生自交系的配合力,群体的不同,配合力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配合力在植株进行自交的时候变化并不是非常大,这也能从早代测配中看出不同的植株之间在配合力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选择。但是在显性、上位性、非加性互作效应在共同作用下基因的性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早代测配的时候,其基因的杂合程度相对比较好,这时候表现出的差异并不是非常明显,从而难以区分植株的好坏,但是随着自交代数的累加,基因在分离程度上就有所提高,在晚代测配中就能够比较好的反映出植株在非加性效应下的差异,这样就能为我们提供更好地的选择。配合力是一种遗传特性,而植株的表型形状与配合力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其都是蜘蛛遗传特性的一个方面。在进行选育的过程中,从大量的试验材料中获得的自交系,可以通过控制其性状基因等方式来对其进行分离以及充足的操作,这样其就会产生各异的后代,由于这些后代在配合力以及性状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其表型性状和配合力方面并无直接关系,故而在对晚代测配的时候,会出现配合力和表型相反的情况。

4 测配方法

在对自交系进行选育的过程中,不但要选择那些在表型性状比较好的植株,还需要其具有高配合力的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育种的要求。在早代测配以及晚代测配中都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只有保证这两个方面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保证种子的质量。在测配选育方法上,不同的育种者有着不同的偏好。现在一种思路和方法都比较新颖的育种方式——靶基因系统工程育种技术,这种方法将测配和选系在早中晚代同时进行,这样不但可以进行良好的自交系选育,还可以选择优良的品种。这种方式使得育种可以变得规模化,相较于传统的育种工作,其能够加强植株的杂交优势,增强杂种优势遗传效应,其对于提高我国的玉米育种水平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旭,刘晓萍,郝学景,李立公,魏春,何光荣,马永良.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01).

[2] 王亮,景希强,丰光,杨辉,唐文明,李方明.13个玉米自交系植株形态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J].玉米科学,2009(03).

[3] 戴景瑞,鄂立柱.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2010(01).

[4] 宗燕.转基因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种业,2010(02).

[5] 李恒岭,栾化泉,张万志,高伟政,唐红丽.几个自选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0(01).

作者简介:武华琴(1976-),女,本科,初级职称(技术员),研究方向:玉米育种。

上一篇:山东冠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葡萄催芽破眠剂在红提葡萄上的效果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