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04-04 06:54:52

提高初中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几点尝试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在要通待通即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如果及时点化,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其思维也会产生质的飞跃。“感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因此感悟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习教师的“理解”,教师的“感悟”,而是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具有个人情感和认识的见解。当然感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靠“满堂灌”“节节灌”,它依靠平时的点滴积累,需要教师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点燃学生的灵感之光。一次语文测试后,我发下批改的试卷后,我问一个学生:“试卷中的理解阅读文章,你弄懂了吗?”“老师,我懂,只是我无法紧扣要求清楚地表达我的想法。”当学生拿着满是“×”的阅读理解题,委屈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时,我的心里常常不是滋味。学生悟到结果并将有条理地表达清楚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以为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投石问路,巧用“点化”

正所谓“投石击破水底天”,就在这一点一悟之间,引导学生吸收并消化知识。同时将抽象的“感悟”具体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点化让学生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

如在中考总复习时,曾做过这样一道试题:“根据文章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其中画线句子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谐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学生在答题时,要么不得要领,没用修辞;要么丢掉要点,写成的句子没与前文组成排比句。

于是我投了第一块石子:文中将“泉水叮咚”比喻成“美妙和谐的音乐”,将“天上的白云”比喻成“最美最好的图画”,那么大自然还有哪些美景可作类似比喻。如此一点,学生就想到:迎风而立的花朵比喻成美的精灵;鲜花的香味比喻成醇的美酒;飘落的树叶比喻成女孩的饰品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投下第二块石子:音乐是“我”听到的,图画是“我”看到的,“我”除了听觉、视觉,还会有哪些其他的感受?学生又纷纷说到:还有嗅觉、触觉、味觉等等。

这时我又投下第三块石子:现在我们就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但是“看来”和“听来”除外。学生们的笔下终于出现了这样的内容:浓浓的花香,在他闻来是最醇最的美酒;青山绿水,在他读来是大自然书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轻拂的微风,在他摸来是绝轻绝柔的丝绸……此时,学生真正领悟了怎样表达、表达什么。

二、示例引路,注意“迁移”

“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学得的语言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种语言情景中去的活动。迁移是学生学习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感悟的深入,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等都说明了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建立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也就是从已知中找出和未知相连或相似的知识点。作为教师则尽量用活用好已知知识,为学生搭桥建梁,作好示例,让学生拨一知十,以达到感悟。

如在培养学生阅读实践的创新功能时,教读张志和《渔歌子》。

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引路步骤:1.诵读全词,领会词意;

2.反复品味,揣摩形象;

3.借助想象、联想,完成形象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体会,一般都能掌握词的大意及词中的形象,进而体会词人所传达的情感。然而就另一层面而言,这只是完成了对词的初步认识,还需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阅读、视听等体验,运用想象、联想等方式丰富阅读获得的知识,或添加或是意构,最终通过感悟完成创新。如在原构图基础上增加细节、陪衬、背景等物象,表现形成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其他。

学生对这项作业兴趣盎然,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的笔下有了朦胧远山,茵茵嫩草,淡淡烟霭,一叶扁舟等符合原意的新意象。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将所学的旧知识灵活运用,让学生由“旧”感触到“新”,既而有所“悟”。

三、拨雪探路,学会“质疑”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我们可以清楚明白疑与悟关系密切,疑是悟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感悟能力,勇于提问,善于提问,是至关重要的。“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而一旦思维打开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在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初期可能会“冷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围绕“准,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有些问题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质疑--思考--解疑,最大限度的加速了思维的运转,知识的转化,从而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学习是一个认识的提高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现象,此时,我们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他们不但会“读”,会“思”,更会“悟”。一旦春风化雨,必将满山碧绿,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才能最终让学生徜徉在感悟的思维走廊上。

【参考文献】

[1]苏秀东.感悟教学法:学习论视角.新课程(综合版).2009,(02).

[2]李桂燕.语文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考试周刊.2008,(30).

上一篇: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 下一篇:谈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