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子花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时间:2022-04-04 03:24:13

浅析女子花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摘 要 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运动员成才的必经之路,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基础。本文阐述了选材在女子花剑项目中的重要意义,界定了击剑选材的内涵,并且归纳出击剑运动科学选材的益处。

关键词 选材 女子花剑 运动员

击剑运动起源于欧洲,被称作具有“绅士风度”的运动。但由于它技术复杂、战术性很强,是对速度、灵敏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随着人们对击剑项目越来越多的关注,击剑项目的选材方法、训练手段也越发受到重视。运动员的选材是击剑运动的开始,选到好的人才后面的训练会事半功倍。选材环节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运动训练的效率和比赛成绩的优劣。

一、女子花剑选材的基本要求

(一)身体形态:年龄在9-11岁,身高在1米45-1米65为宜,身体修长,皮脂薄,上肢长而直,手大脚大,手指和脚指长而细,肩宽平展,指间距于身高,腿长且直,小腿长,大腿相对短,膝关节细,跟腔长而清晰有力,足弓高。

(二)身体素质:反应速度快,动作速度快,柔韧性好,爆发力好,四肢动作协调,动作幅度大。

(三)生理机能:本体感觉敏锐,时空判断准确,手感灵敏,视觉功能正常,心肺功能良好,神经过程灵活。根据击剑项目的特点,血压、肺活量方面正常即可,肌纤维方面需要快肌纤维百分比大者,神经类型需要活泼与兴奋混合型为好。

(四)个性心理品质:选拔心理上具有一定潜能者,如,敏捷、正确地认知能力;清晰的动觉,快速准确地操作能力;灵敏的反应和自我时空控制能力、抗干扰能力强者。

二、击剑选材的方法

(一)击剑选材可充分利用后备人才的先天性竞技能力

针对击剑项目特点而言,击剑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中的一部分因素,诸如反应时、神经类型、肌肉类型、体形、心肺功能等,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后天训练虽或多或少对其有所改变,但遗传特征对此有决定性。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筛选,才能将这些先天素质优越,训练潜力超常的选手甄别、筛选出来,接受系统的训练,才能在其先天高起点的基础上构建更高的训练成就,使其专项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先天性竞技能力与后天性竞技能力,即选材与训练是培养当代优秀选手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方面。寻找和发现先天击剑竞技素质优异,后天的可训练性又强的击剑运动员,是击剑选材的目标。

(二)保证多年系统训练过程的顺利完成

一个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成长没有一个较长的训练周期,难以取得相应的训练效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分由性遗传途径获得,一部分由后天训练与生活途径获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随着人的发育阶段的递进而表现出不同水平,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也随着训练过程的延伸而变化,因此,科学的多年训练过程始终把追求实现二者的最佳组合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击剑运动员持续多年坚持不懈地从事艰苦的击剑训练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其能及时地看到自己击剑训练的成果。如果击剑运动员潜在的先天性击剑竞技能力被人们所认识,被选定从事适宜于发挥该能力的特定的剑种,那么在击剑训练过程中,其成材率将远高于常人。

(三)为击剑最佳竞技年龄区间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供重要的条件

要在击剑最佳竞技年龄区间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击剑运动员必须在此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基础训练和击剑专项训练。运动员必须从适宜的年龄开始,以在特定的剑种上获取优异成绩为最终目标从事系统的击剑训练,才可望在最佳年龄区间达到击剑运动的高峰。成功的击剑早期选材,可以及早为击剑运动员确定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剑种,进行系统化击剑训练,为其单一剑种出好成绩打下基础。

(四)女子花剑的基础训练阶段

从运动训练学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来看,为了顺利地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选手,不同项目对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的年龄、进入专项训练的年龄、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和竞技能力开始下降的年龄,都有着特定的要求。基础训练阶段的年限为3-5年,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女子花剑的基础训练阶段在(10-12)―(14-16)岁为最合适的年龄,那么,在选材时的年龄侧重于9-11岁的儿童。在这一阶段,首要的具体任务是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多种基本技术。通过这些练习和参加初级的比赛,培养运动员的一般心理品质,并且相应地发展基本运动素质。

三、结论

击剑选材是相对的,它更多的是长期击剑训练成功案例总结后的经验,因此不是绝对的。在击剑选材过程中,既不可忽视相关的测试指标,也不能忽视教练员对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判断。只有把科学的测试、评价、预测和教练员的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选材的成功率。因此,要让可能性切实转化为现实性,还得靠长期的、科学的训练。选材只是一个好的良好的开端,选材和育才是两个相互制约而又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海滨.中法两国优秀击剑教练员执教理念的比较研究――选材与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3).

上一篇:如何重视作业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下一篇:《多边形凸台铣削加工》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