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

时间:2022-04-04 01:57:12

试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

摘要:就业难已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也是热点话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成为焦点。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分类,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和形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帮扶办法,及如何拓宽就业渠道,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服务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院,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就业的敲门砖——毕业证书,更需要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整体就业率。

一、就业困难群体类型及形成原因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加上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有限,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就业竞争力较弱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甚至无业可就,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随之形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经济困难型毕业生群体。部分来自偏远农村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欠佳或其他原因,家庭收入少,开支大,面对学费和生活费往往捉襟见肘。家庭希望子女通过读书摆脱家庭困境,这导致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孤僻等心理问题。由于物质条件困乏,他们处处感觉低人一等,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往往不愿“抛头露面”,因此导致该学生群体因缺少锻炼而造成社交能力低下,不能很好融入新的团体等。由于经济困难,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资源较少,英语运用能力、电脑操作等技能不如其他同学,再加上此类学生人脉关系稀缺,获得他人介绍和就业推荐机会少等原因使他们成为了就业困难群体。

2.知识能力型困难群体。据统计,用人单位选聘人才考虑因素中,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占50%以上。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只求“60分万岁”,他们专业知识薄弱,知识面单一,实践动手能力差,综合能力低于平均水平,要想轻易获得职位难度较大。部分毕业生平时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高分低能;少数学生专业理论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这种学生也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生理型困难群体。一些学生因残疾或长相原因,即使综合能力不错,但用人单位从企业形象或自身利益等出发,还是不愿录用他们。生理缺陷或形象欠佳的学生在很多场合都遭到歧视,在择业或就业环节中也往往受到冷视,这些经历导致他们多少有点自卑、自闭。若不处理好这些问题,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4.心理素质型困难群体。部分毕业生无论家庭经济、个人学识、综合能力等方面条件看起来不错,但其成长过程的特殊遭遇造成他们心理压力较大,对前途和命运产生悲观情绪。他们会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的不公,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危害社会。除上述四种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现象之外,还有其他原因诸如学校名气小、专业局限、性别要求等因素,也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及前途,也间接关系到高校的招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甚至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全面提升就业能力,更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全社会的通力协作。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

1.完善制度、预防为主。根据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建立规避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机制。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学校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推进教育改革。教研组要深入企业调研,教师要下厂实践,师名徒则高。要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邀请行业内能手和在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开展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把就业工作当常规教育来抓,而非阶段性工作。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通过系统性教育,让学生在一年级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成才观念和职业发展目标;二三年级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毕业前,掌握求职技巧、做好就业准备。

3.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高校与社会的沟通,强化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和社会职业指导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提供社会化服务。多手段、广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各部门应积极主动加强对外联系,建立迅速的就业信息反馈平台,第一时间为学生收集就业信息并反馈,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4.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就业的竞争实质上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竞争,在大学生就业面试过程中,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流畅的语言、清晰的表达、敏捷的反应,积极的态度、乐观自信来展示自我。高校要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通过组织、参加各类活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事实表明,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同时,有一两项特长而无明显缺陷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企业青睐,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5.以人为本做好贫困资助和心理辅导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学生基本信息普查和心理普查工作,根据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学费减免、助学金等资助,同时也可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在帮扶过程中,不仅解决经济上问题,同时密切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平时要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等,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的看待问题,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集体。同时积极营造互敬互爱、积极上进、宽容和谐的集体氛围。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告之任课老师,让更多老师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个体及时与心理咨询中心联系,及早解决问题。对于身患残疾或有缺陷的学生,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待他们,平时多提他们优点和长处,通过身边的成功案例和社会典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斗志。同时在就业时优先推荐他们,适当时机要求相关部门给与支持,让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竞争。

6.建立就业困难群体的预警机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人员深入学生群体,密切关注就业困难潜在对象,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思想动态。我们可以分析历届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分析他们形成的主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以上是规避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机制和措施,对于已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我们要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档案库,实施跟踪负责制。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和类型,分类指导,提高针对性,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通过师生结对帮扶,学生朋辈互助,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寒流。

综上,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和服务,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思想,明确职业指导的对象情况,确定指导服务的范围,采取相应的指导形式,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走出就业困境,并最终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贞,曹宁宁.直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2008,(1).

[2]李月涛.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中国电力教育,2007,(27).

[3]陈永晴,徐铮.试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考试周刊,2011,(32).

上一篇:《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研究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经管教学实验平台(PEP系统)的设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