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研究

时间:2022-04-03 07:46:26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学费改革制度的深入,高昂的大学学费拦住了贫寒学子通往大学之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怎么才能使国家的资助资金真正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合理完善的贫困生认定方法,把确实贫困的学生鉴别出来。本文分析了现行贫困生认定方式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并试图提出更合理、更具可操作性的贫困生认定方式。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76-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大学学费改革制度的深入,高校教育成本增高,高昂的学费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孩子圆大学梦的拦路虎。那些来自城市低保户家庭和农村地区的学子,因不能缴纳学费而不能圆梦于象牙塔,这一现象成为新时期教育不公平和经济歧视的典型,也与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逐渐在全国高校建立起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形成了以“奖、贷、助、勤、补、减”为主体的资助模式。具体说来,“奖”指国家为贫困学生设立的励志奖学金;“贷”指国家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助学贷款;“助”指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勤”指高校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有偿服务工作;“补”指国家或学校提供的一些长期或短期生活补助;“减”指学校针对部分特困学生提供的减免学杂费资助。以上列举的资助方式,除了奖学金是针对贫困且成绩优异的学生,其余资助均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其它条件限制。“奖、贷、助、勤、补、减”等资助方式为贫寒家庭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圆梦的机会。但是,国家提供的这些资助怎样才能送到真正需要的学生手中呢?采用一个公正、合理、有效的方法,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常用方法

目前,全国并没有统一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认定贫困生的方法:

1. 民主评议法

目前高校认定经济困难学生多采用民主评议的方法来确定。即首先由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再由班主任或者班级辅导员组织班委及部分学生组成民主评议小组,通过讨论确定提出申请的学生是否符合贫困生资格。如果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符合就确定该生为贫困生。在确定了贫困生之后,再进一步讨论确定这些学生的一个相对贫困等级,也就是确定班级贫困生排序,并按照排序确定特殊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和一般困难学生。划分了贫困等级以后,等到有相关“贷、助、勤、补、减”机会,就可以按照贫困等级优先考虑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这种评定方法的优势就是,学生都生活在一起,互相比较了解,通过评议小组讨论确定的贫困生资格和贫困等级相对比较合理。但是,这一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某些学生和评定小组多位成员关系密切,评定小组的评定结果就会不可避免地倾向于该名学生;而且,如果某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导致性格自卑、内向,不愿意与同学多交流,大家就可能因为不了解而将他评定为不贫困,而实际情况却是该生家庭非常贫困,这就出现了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

2. 家庭收入与家庭支出对比认定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贫困生认定的时候提供自己的家庭经济收入与支出数额,根据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来确定学生是否属贫困生以及学生的贫困程度。这一方法的优势是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学生的贫困状况,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助。但是这一方法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完全靠学生来提供,涉及到一个诚信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为了获得贫困生资格而编造虚假数据,缩小家庭收入来源并夸大家庭负担。

3. 学生提供证明材料认定法

第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学生在生源地居委会、村委会、或者相关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经济调查表或者相关材料,来确认学生的贫困生身份和相对贫困程度。这一认定方法的优势是,由第三方机构开具的证明材料相对客观,以此作为认定依据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这一方法的缺点在于,我国是一个很讲究"人情"的地方,很容易出现很多“人情材料”。认识的人就能开到比较有利的证明材料,而许多相对偏僻的人家可能因为不认识人,根本就开不到相关的证明材料。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如果用证明材料的数据来一刀切,也会出现不合理的问题。例如:同样是家庭人均年收入1000元,但是这个数字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现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认定过程缺乏科学性

上述的三种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常用方法,虽然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会显现出其中的不科学性。例如民主评议法,笔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深有感触:通过民主评议,表面上看很公平,但是贫困学生普遍反映自尊心受到伤害,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展示的商品被别人评头论足。而且,大家也反映,是否贫困本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一些局外人来讨论,确定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另外两种认定方法的实施,则是建立在学生如实申报自己的家庭月收入的基础之上的。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为了评上贫困资格或者为了使自己的贫困生排名靠前而开具虚假证明。很多学生的家庭月总收入低得不可能维持正常生活,明显是假的,如果按照这些数据来确定贫困生资格和排序显然有失公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即使学生申报的数据都是真实的,这些数据也不太具有可比性。例如:西部家庭月收入1000元,可以保证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但是相同的数字在消费相对高的东部地区,可能就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因此,笔者认为用家庭收入和消费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贫困程度也不太合理。

2. 认定依据缺乏透明性

目前常用的贫困学生认定方法所依据的材料都相对缺乏透明性。第一种民主评议法,评议小组成员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确定了学生的贫困资格和贫困程度,难以认定。评议组长都会要求小组成员按照参评学生的日常消费来确定,但是大家是否真的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确定,还是按照与个人关系的疏远来确定,就只能完全看各自的良心了。另外两种方法就更缺乏透明性,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和开销完全依据学生申报,学生家庭是否真的如学生本人所说有家人常年因病需要支付大量医药费也无法证明。建立在如此不具透明性材料基础上的认定,很难谈其具有公平性。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成长路径探析 下一篇:高中文言文中阅读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