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教师带来好心情

时间:2022-04-03 03:16:58

阅读给教师带来好心情

常听教育专家做报告时谈到教师要学会情绪管理。他们认为教师能否以良好、健康的情绪带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败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谁都明白的浅显道理:只有教师每次都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面对教育教学,才能做好工作。但现实的问题是,教师也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如果在心情差的时候都能“管理”住自己,表现出愉悦、兴奋、情绪高昂来,那恐怕只有神仙才能做到吧。即使你努力克制自己做到了,满面笑容,恐怕学生们雪亮的眼睛也能看出那是种装出来的皮笑肉不笑吧。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在“管理”心情,而是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好心情,甚至在生活琐事弄得心情低落的时候,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反而变成自我疗伤,一下子有了愉觉。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在进入工作状态时始终保持好心情呢?我们不谈那种主观上厌恶教师职业以及性格古怪、人际关系紧张的非常态,作为个体劳动者,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工作心情。一方面,学科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理解掌握得越深刻,就越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地处理各种学科问题,他的放松与陶醉将感染学生,使学生也沉浸在学科的美感中,身处这种课堂中的师生都有好心情。另一方面,教师对教育的本质理解越深刻,就越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未成年人,不仅能引导得法,还能慧眼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之处。即使是品行顽劣的孩子,在他们眼中也是未经雕琢的珍宝,这样的教师心情怎会不好?

由此看来,教师要心情好是个技术活,专业性很强。从大学毕业出来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按说已是位专业人士了,可听新教师闲聊,常说到的高频词是“郁闷”。新教师怎样走出各种“烦”?以我的个人经历看,读书与思考是修炼专业等级之路,也是走向好心情之路。

20年前我刚从学校毕业准备走上讲台的时候,心情愉快。一是我向往教师这一职业,二是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很有信心——一位刚学完4年化学,并且获得“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的有志青年嘛!但真的走上讲台的时候“郁闷”就来了。我发觉自己既不会做高考题也不知怎么把课本上短短四五行字的内容撑成一节课,那些大学时修过的课、考过的高分全然不管用。我真是羞愧难当,根本不敢把这一秘密告诉任何人,只能暗地里通过阅读《高中化学教参》《重难点手册》《三年五年》《高中化学教案选》等书籍来恶补,先把讲台站稳。我在大半年时间内熟读了“重难点”,刷完了10年的高考题,终于在课堂上能滔滔不绝地说了,也能给学生流畅地演算了,自信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可是,接下来“郁闷”又来了。年青教师遭到学生挑衅似乎是逃不掉的劫。顽皮的学生开始找来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刁难我,无比得意地看我脸红脖子粗。那段时间,我生活在紧张和慌乱之中,上课时一见到学生两眼放光有话要说,我的心就怦怦直跳。唉,别提愉快的心情啦!我惊恐地发现,我熟读的那些“重难点”“三年五年”之类的书,学生们手中也都有。我只有一碗水,就想全部倒给学生,难免捉襟见肘。为了洗刷耻辱,找回应对自如的愉觉,我只能发奋图强。我重新阅读《无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反应历程》《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书。为了解决问题而读的书与为了考试而读的书感觉真不一样,好些专业书是此时重读才读懂的。大学时没读懂它却能考出高分,这一怪现象也让我对学生的成绩有了更多的宽容。还有些书反复阅读之后仍然不懂,只能先放在书橱的显眼位置以备今后再次查阅。当我通过阅读,能神闲气定地接过学生的招时,心中常常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渐渐地,我越来越老了。我看到的更年青的学生去围观他们更年青的老师去了。我如同一个过时歌星,周围逐渐安静下来。这也使得我有机会静心思考:除了教会学生能做高考题,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吗?阅读帮助我解决了新教师时期的种种尴尬和郁闷,那么阅读是不是能让我走向更深层次更为广阔的教育天地?让我保持平静、安详、愉悦的心境?

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的学生不会都当化学家,那么当他们很快淡忘了化学知识之后还剩下什么?我们通过阅读今天的教科书就可以方便地学到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的进步,我们从现代教科书上所学的知识甚至比经典著作中的更加完善。但是,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身是历史的、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历史、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东西蒸发了,另一些东西积淀了。什么才能保持永恒的活力?只有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我得在科学元典中寻找那些充满活力的科学精神,那才是真正值得后人继承的。我在《化学基础论》中看拉瓦锡怎样统治百年之余的燃素理论,我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看道尔顿怎样奠定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我在“双螺旋”中看沃森和克里克怎样运用理性思维和实验数据天才地提出DNA的结构。慢慢地,我发现各科是相通的,要理解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仅限于阅读化学类书籍是不够的。我的书橱里多了《物理学的进化》《量子物理史化》《从混沌到有序》《猜想与反驳》《万物简史》《科学的旅程》等各科经典。在他们的指引下,科学在我眼中越来越生动起来,原来一个个冷眼看人低的概念变成了一部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发现真实的课堂并不在于设计的奇巧与方法的奥妙,而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教师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那么即使课堂设计再巧妙、教学方法再高超,也只会让学生越听越糊涂,更加暴露出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贫乏。当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准确把握时,课堂设计的逻辑和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最简要的,因为只有最简要的逻辑和方法,才能够被广大的学生接受。

当认识到知识传授背后的智慧传递时,教师在课堂上愉悦与成就感则会大大提升。我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不再惶恐,他们像一盏盏灯照亮了我的心情。

除了对学科本质的不断探求之外,教师还要追寻什么?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谈到,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忙碌的教师也终究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人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如果对“人”本身认识得越清楚,是不是可以活得越明白?“明白”会让我们远离抱怨、不安、焦虑,带来长久的幸福感。有了幸福这样稳定持久的感觉,还愁没有好心情吗?

十几年前,我的一种新身份——一名男孩儿的母亲激发起我对“人”这个问题的认识。我惊奇于婴儿怎么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学会那么复杂的语法和表达,之后又怎么有了逻辑和推理?我好奇于任何一项学习素材在孩子的头脑中是怎么被加工的,又会变成什么产品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他引导学生思考: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怎么在植物机体里变成“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类似的,学生的学习本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生存意义,这些问题都与教师这一职业紧密联系。对它们的探求,关乎教师的深层归属感与幸福感。我一边在实践中思考,一边在书籍中寻求指引。书橱里的书迅速扩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想读的书真是太多了。当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时候,我们怎么会对成绩册上那个冷冰冰的数字怒不可遏?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打基础的时候,怎么会急吼吼地逼迫孩子去搞什么奥赛?当我们明白教师的意义在于启迪每一个独特生命的时候,我们怎会为他们与标准答案的不同而粗涉?我们会平静而耐心地陪伴在学生身边,笑眯眯地启发、鼓励他们,我们的心中洋溢着神圣和幸福。

如今,“忙”是教师工作的常态。据说聪明的古人把许多人生感悟藏在汉字中,“忙”字拆开不就是心死了吗?如果心都死了,那为名、为利、为权、为钱而奔波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心都死了,那心的“情”又落在哪里呢?在忙碌的氛围中,教师似乎已失去了耐心,别说让生活慢下来,现在能完整地看完一本书的教师还有多少?阅读似乎成了对教师甚至对广大知识界人士的奢望,回归对经典的阅读更是少之又少。

你的心情现在还好吗?为了每天的好心情,让我们拿起书来,安静阅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上一篇:探析岩溶路基勘察设计与处治施工 下一篇: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实践十年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