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艺术之我见

时间:2022-04-03 10:00:23

语文教学艺术之我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放眼当前的课堂教学,涌动着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潮流,诵读体验、合作探究等富含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得以提倡、推广甚至有些泛滥,静态教学逐渐被人遗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追求宁静致远是一种良好境界,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教育家魏书生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教师讲了多少内容。如果这些算得上标准的话,那也只是次要的标准。”现在的课堂喧闹不已,形成了非静状态下的滥动,泛滥成了一锅沸水,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主要表现为:

1.多媒体一哄而上。

多媒体走进课堂,以其图文并茂、动静皆宜、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形象直观、容量大、节奏快的特点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诸多媒体的交叉使用,形形的人物形象被剥夺了文学的意韵,优美流畅的语言、激情洋溢的文字被视听所遮盖,文学性和工具性被花哨的图片取而代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曲解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事倍而功半。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学会思索吗?当视觉疲劳、听觉疲劳、身体疲劳的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赶冲时,他们的语文能力又如何提高?

2.流于形式,淡化知识。

许多教师刻意标新立异,为了凸显新课改的创新理念,十八般武艺全盘上阵,一会儿放映片段,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正反方辩论,一会儿又是情景剧演出,搞得教师和学生晕头转向。这种过于杂而乱的形式冲淡了教学的主题,学生丢词落句,对于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更是茫然不知所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生在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如教学《论语十则》,学生对字词句尚未弄明白,就展开了对于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利与弊的辩论。这种淡化知识、釜底抽薪的做法,对语文教学有多少价值,对文学的研究又有多少意义呢?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静能生慧”,课堂教学需“动”,更需“静”,没有“静”的“动”是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过于华丽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记得要给学生留一点“静”,让他们酝酿情感、品味思索、唤出内在的灵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切忌“把语文课讲肿了”。课堂上只有热热闹闹,激烈讨论的教学场景而缺乏静态的教学过程,不能算做一节完美的课,起码不能算做一节优质课。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这些都是人们通过“静读”而产生的真实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理性的“宁静”更会带来课堂精彩的生成,更会带来思维的放飞和个性解读的实现,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才能有机会形成。新课程标准认为,默读比朗诵更利于集中精力思考,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并不总是热热闹闹的,学生有时需要潜心读书、静思默想,需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充分时间和空间,静静地用心去聆听揣摩,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铭刻在字里行间的智慧。正如魏书生所言: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和熏陶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而静下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思维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语文,太需要学习者有良好的“静心”心态。只有静心,才能保证倾听他人的发言;只有静心,才能保证真正地走进文本;只有静心,才能保证调动新知、旧知进行思考。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只有静态生成,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韵,也才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奇观,才会有文思泉涌的动态飞扬。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号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如丝的情感,怎样有效地传达给学生?靠说教传达给学生,只会适得其反,它的传输重在熏陶、感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只有宁静,方能致远,才能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语文教学才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6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8.

上一篇:谈《机械制图》课的教与学 下一篇:过程性考核在高职《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