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分析与临床护理

时间:2022-04-03 05:55:24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分析与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自我院2013~2014年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为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时间,根据其疾病症状类型与时间的规律提出治疗护理对策。结果 数据统计显示,6个时间段上00∶00~4∶00心律失常发病例数为5例;4∶01~8∶00:发病例数为36例;8∶01~12∶00心律失常患者22例;12∶01~16∶00发病人数为19例;16∶01~20∶00发病人数为12例;20∶01~24∶00为6例。在04∶01~16∶00时间段内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例数最多。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病率为:室性心律失常为46%;窦性心动过缓为19%;窦性心动过速为14%;房室传导阻滞为10%;束支传导阻塞为7%;心脏停博为4%,其中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比例较重。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24 h心电监测时,护士应及时对患者症状进行观察,做好相关抢救器材与药物准备,科学有效合理的对患者进行救治,从而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次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临床护理措施

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闭塞使部分心肌因持久性的严重缺血,引起心肌局部坏死的临床症状[1]。近年来,我国心肌梗死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新发人数超50万,而现有患病量至少为200万,形势较为严峻。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上表现主要为,具有强烈而持续性的发热现象,胸骨后疼痛,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最终致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是心力衰竭等致命症状[2]。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是一方面,而对其发病时间类型规律的及时把握,是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现就我院2013~2014年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发病时间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自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选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AMI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男性为51例,女性为49例;年龄为28~81岁,平均年龄为53.6岁;病程1个月~16年,平均病程为5.3年。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进行24h心电监护,持续监护时间为至少7 d,每天分为6个时间段,以4 h为一个时间段,00∶01~4∶00;4∶01~8∶00;8∶01~12∶00;12∶01~16∶00;16∶01~20∶00;20∶01~24∶00。发病时间从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开始记录。

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进行及时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症状,立刻报告主治医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抢救时间。对患者的监护,应视不同时间段,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发病时间段,发病类型。发病时间段:00∶01~4∶00;4∶01~8∶00;8∶01~12∶00;12∶01~16∶00;16∶01~20∶00;20∶01~24∶00。发病类型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为、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塞、心脏停博。

1.4数据分析 数据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数据统计显示,6个时间段上00∶00~4∶00:心律失常发病例数为5例,4∶01~8∶00:发病例数为36例;8∶01~12∶00心律失常患者22例;12∶01~16∶00发病人数为19例;16∶01~20∶00发病人数为12例;20∶01~24∶00为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病率为:室性心律失常为46%;窦性心动过缓为19%;窦性心动过速为14%;房室传导阻塞为10%;束支传导阻塞为7%;心脏停博为4%,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之上,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1~2 w有前驱症状,最为常见的表现为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部分无心绞痛患者,突然出现长时间的心绞痛症状[3-4]。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是一方面,而对于预防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较为重要,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症状,减少患者被病痛折磨时长,从而缓解症状。

本次研究选取自我院2013~2014年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对其进行至少1 w的心电监测,观察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间和类型规律,并以此为疾病治疗制定合理有效方案。数据统计显示,在04∶01~16∶00时间段内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例数最多。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各类型中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比例较重。

由于凌晨和上午时间段气温较低,寒冷具有较大促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病情的危害,所以应及时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对患者进行被褥增减。另为昼夜交接时间段,患者体内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大,促使血压升高,心率上升,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小板聚集率增强,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加重患者心肌供血不足,致使心律失常出现。所以在这期间,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看护,做好心跳骤停、心脏复苏、点击除颤等措施准备,及时保证抢救器材、药物齐全,以便对患者的突发状况进行作用[5]。

总而言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24 h心电监测时,护士应及时对患者症状进行观察,尤其是04∶00~16∶00这易发心律失常的时间段,而发生疾病类型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与室上性心律失常,及时做好相关抢救器材与药物准备,科学有效合理的对患者进行救治,从而控制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148-149,152.

[2]胡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7):209-210.

[3]杨丽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82-83.

[4]李红梅,叶春桃,阳珍金,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实践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667.

[5]黄春兰,朱辉群,黎小惠,等.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1):1441-1442. 编辑/肖慧

上一篇:可穿戴设备在老年人慢性病的运用展望 下一篇:消结安胶囊联合理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