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电影》复刊:当“老文艺”遇上“新土豪”

时间:2022-04-03 03:33:45

《大众电影》复刊:当“老文艺”遇上“新土豪”

地产大佬王健林再次玩起了文化秀,这一次,他看中了《大众电影》。从1950年创刊开始,新中国的第一本全国畅销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就和国人一起经历了种种的政治起伏与风浪,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最辉煌的时期,2011年又陷入停刊状态,老牌杂志《大众电影》在经历了众多波折后,近日在北京宣布改版,而促成其重整旗鼓的,正是被影迷们戏称为电影圈最“土豪”的万达企业。

平民电影杂志与豪门万达

3月9日,《大众电影》正式嫁入豪门万达。

品牌会上,请来了史可和陈思成。前者曾经在1989年和1996年两次登上《大众电影》封面,那时《大众电影》已经走向没落,但已经成名的史可仍认为自己“感觉自己得了新人奖一样”。

而电影人陈思成,则成了杂志复刊后的首期封面人物,“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很喜欢看《大众电影》,捧着这么漂亮的美女大头像,爱不释手。单身的未婚青年,都把杂志放在枕头边上,就觉得这以后是我立志要追求的女神。”

两人的追忆,显露了《大众电影》辉煌的一面,也凸显了近些年《大众电影》的落寞。

在嫁入万达之前,《大众电影》正处于停刊状态,在杂志工作多年的摄影师周雁鸣曾微博称:“现在的《大众》发行量少得可怜。杂志社没有社长(外部人兼任),没有主编,没有发行部(只有一个临时工),没有广告部(《大众》的广告都是免费刊登)。”

这个“少得可怜”的数量,被杂志社时任社长胡子光间接印证,“我是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兼任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虽然没有主编,但是有执行主编,也有发行部,否则每期3万册,都是怎么发出去的啊? ”

曾经创造了《大众电影》辉煌的老社长崔博泉,是位有着学者气质,在杂志工作33年的老人,于2011年初从北京回上海安度晚年,临行前,他在如今门庭冷落、影响甚微的杂志社门前放声大哭。

崔博泉说:“我一生的成败都与《大众电影》紧紧相连。我现在只希望,这个品牌不能倒掉,想想办法,总归是能搞好工作的”。

显然,与电影圈的首席豪门万达联姻,成了《大众电影》选择的出路。

对于这次复刊,万达野心勃勃。

它邀请了时尚传媒集团全媒体总编辑廖敏,担任《大众电影》副社长,此举无疑是想让《大众电影》重回时尚标杆地位。

廖敏表示,新《大众电影》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而将打造成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数据调研、市场营销、品牌活动等产品和服务,成为电影传媒品牌。

当然,《大众电影》对此并无异议。现任杂志社长翟建农说:“《大众电影》曾经前卫时尚,走在中国媒体文化报道的领先地位。”

在会上,《大众电影》宣布的一条消息,证明万达此番动作并未白费――其改版后的单期销量已回升至76万册。

“中国时尚第一刊”:封面女郎进化史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电影是中国普通大众日常生活里非常有限的娱乐之一。两张电影票,是年青人谈恋爱时为数不多的必选项目。介绍电影相关消息和报道的杂志,自然也是人们的心头所爱。那些大幅时髦前卫的明星照片,引领着一时的潮流之先。其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应该是《大众电影》。

76万的数字,对于如今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纸媒行业,算是一个奇迹。但对于曾经创下947万册单期杂志发行量的《大众电影》而言,这不过是个小土丘。

1979年,《大众电影》在因为停刊后,第一次复刊。年近五十的崔博泉孤身北上,组建了由名校毕业生和资深媒体人组成的新采编班子。复刊后第一期的封面人物是当时与刘晓庆齐名的演员张金玲,而在第五期,他们就成功逆袭。

这期杂志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一张接吻剧照,爱德华微直站立,仙度瑞拉仰身亲吻,眼神中带着爱慕,十分唯美。但却引来了新疆读者问英杰的抗议――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这封信被全文发表在《大众电影》上,引发全国性讨论,崔博泉甚至为此开辟专栏,这让杂志知名度激升。

而1980年重新开始的电影百花奖评选,则为《大众电影》赢得了忠实的读者――在当年,唯有《大众电影》发放选票。史可也曾回忆,“我和我姐姐还参加投票‘大众电影百花奖’,因为杂志里面就一张选票,不能填错,得讨论,看谁说的理由充分,我们还征求朋友们的意见,确定好了再填上去”。

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编辑部都能成麻袋的收到选票,高峰期曾达到280万张,巴金、曹禺都曾填写选票寄给编辑部。

而与此同时,封面女郎也成为《大众电影》的标志。五彩基金秘书长、前峨影厂美工张骏说:“《大众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最潮的杂志,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每期的封面都是当红女星,很多年轻人当时还根据明星照片,依葫芦画瓢地打扮自己,说它是中国时尚第一刊,不为过。”

张晓敏的露脐照,刘晓庆、潘虹、龚雪、陈冲的美人头,本本都引发热议。尤其是斯琴高娃所上的1982年第八期,甚至引发抢购热潮,卖出了947万的单期销售量。在此后几年间,杂志的发行量也维持在五六百万册,那是其最辉煌的年代。

但从1989年开始,《大众电影》开始走下坡路,电视剧市场的崛起,国产电影数量的极度锐减,进口大片的引进,当然还有杂志社因主编变动,杂志风格由娱乐性向学术性转变,众多杂志报纸的崛起、介入,使得《大众电影》发行量一路下跌。

当然,这中间并非没有亮点,1989年10月,《大众电影》的封面选用了巩俐在戛纳拍的一张红色泳衣的照片,1993年,周雁鸣借了套露出胸口、大腿的礼服,为女演员马羚拍摄封面,甫一上市,就被抢光。

但这样的好时候不过是偶尔,时至万达收购前,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坦言,《大众电影》目前在业内影响力甚微。

傍上土豪的新《大众电影》,还能大众吗?

导演陈思成说,“它早已经不再是一本单纯的娱乐刊物,而是记载了中国电影史的变迁,值得所有电影人回忆和珍惜。”在纸媒被网媒围追堵截的当下,这样一本杂志与万达的联姻是否能够让其重塑辉煌,这显然是人人关心的问题。

曾在微博对其现状表示痛心的周雁鸣非常乐观,“万达参与创办《大众电影》挺好的,我作为老员工,对这本杂志近几年关注度和办刊质量下滑,感到痛心,换个班底来做,积极摸索,说不定能弄好。”

同样乐观的,还有新任副社长廖敏,“今天纸媒面临巨大挑战。就我个人的理解,《大众电影》是一个传媒品牌,纸质出版仍然会是我们的重要产品形式,但不是唯一介质。万达集团与《大众电影》合作的初衷是,通过和影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入合作,打造品牌影响力。”

这样的打造方法,万达集团并非首次。在《大众电影》之前,它已经投资经营了一报一刊,分别是财经类周报《华夏时报》及月刊《全球商业经典》。前者发行量80余万份,后者单期发行量达25万册。万达官网宣称,收购完《大众电影》后,明年三报刊年收入将达到2亿元。

雄心壮志下,《大众电影》由原先的6.9元一本,调价至15元一本,依旧延续封面明星的做法,首期人物拍的是陈思成,内容则由银海短波、影人行踪等栏目改为“速览”、“电影”、“人物”、“专题”、“生活”等板块,并将全线进入万达旗下影院。

但显然,这并不被看好。著名影评人、《青年电影手册》主编程青松认为,纸质电影杂志的未来不容乐观,“用明星做封面,早已经被时尚杂志学去了,那些杂志找明星拍封面大片,比电影杂志的明星封面更精致,也更舍得花费成本。”

而《大众电影》面临的更大问题是,当期刊开始走高大上路线,趋向于贵族化、小众化和高端化,势必会放弃成本高昂的零售市场,选择固定用户,投放固定场所,久而久之,其会逐渐成为注资企业的自有媒体,那么改版后的《大众电影》将会越来越小众,离大众越来越远。

《大众电影》注资方要将其全线进入其旗下影院,如此看来,这样的杂志更具有DM杂志的特性。可以说这是传媒时代变形大格局所导致的,杂志和大财团捆绑也许会成为以后发展的一种思路。

到底是逐渐消亡,还是失去初衷,这怕不仅仅是《大众电影》,也是众多想要与土豪联姻的杂志所要面临的选择。

上一篇:吴天明:别了,教父 下一篇:谁是你生命中的守护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