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4-03 12:34:23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 要]本文就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近几年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情况,总结出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042-03

1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在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受经济发展、体制转轨与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问题日趋突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1 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3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48,已经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如果考虑财富占有因素,则收入差距更大。居民收入差距在城乡、地区、行业、社会群体之间及其内部普遍存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矛盾尤为突出。

2003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为3.23,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大大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小于1.6的水平;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各种福利和补贴的因素,我国这一系数还会更高一些。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地区收入差距指数为2.28,农村居民的地区收入差距指数达4.25。目前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和印度的地区收入差距指数分别为1.58、2.30、2.34和3.26。

1.2 居民收入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一是从机关事业单位看,各地区、各单位在中央统一规定的工资政策之外,自行发放津贴补贴的问题比较普遍,津贴补贴项目较多,规模较大,资金来源不规范。据调查,地方和单位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项目多达数百项、津贴补贴收入占整个工资收入的比重约为50%左右,个别地方这一比重在80%以上,甚至更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外收入最高最低之比约为10∶1;中央国家机关年均工资外收入最高最低之比约为9∶1。二是从国有企业内部看,一方面在企业改革、出售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经营者“自卖自买”企业国有股权、不按规定评估或者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或无偿分给个人等侵犯国家权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分配透明度低,工资外收入名目繁多,数量较大,列支渠道混乱,管理失控。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行业职工工资收入无序增长,与一般行业职工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少数社会成员通过利用体制、政策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通过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权钱交易、市场操纵以及制假贩假等方式谋取大量非法收入。

1.3 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从世界上一些国家收入分配群体分布机构的变化来看,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比重较低、中等收入群体占绝大多数的“橄榄形”机构是比较合理的收入分配群体分布机构。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群体分布呈“金字塔形”模式,高收入群体最少,中等收入群体次之,中等偏下和低收入群体占绝大多数。据测算,2000年,我国城乡中低收入户占城乡居民家庭总户数的80.5%,其中,城镇居民中低收入户占28.7%,农村居民中低收入户占71.3%。近几年来,这一分布机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另据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800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00万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900万人,如果考虑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城乡贫困群体规模更大。

2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1980年,我国人均GDP为290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保持长达20多年的快速增长,人均GDP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已经跨越了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转换加快,政府在分配政策上一般都注重效率优先,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拉大。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2.2 经济体制转型

一是随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逐步参与收入分配,使得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二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尽完善,政策不尽合理,管理不尽规范,使得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单位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尽均衡,收入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三是随着各项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产生了大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成为新的社会贫困群体。

2.3 城乡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差别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城乡之间在财政、福利、就业、社会保障和户籍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使得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和非农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所得份额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2.4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3年,我国人均GDP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市,为46718元,最低的是贵州省,为3601元,高低之比达到13∶1。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2.1倍和2.8倍,比1978年分别扩大0.48倍和0.83倍。同期,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分别拉大0.46倍和0.4倍。

2.5 行业垄断因素

金融、保险、外贸、民航、铁路、石油、烟草、电力、邮电、电信等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其中相当部分变成了职工和经营者的个人收入,导致垄断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其他行业职工收入水平。

3 近几年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情况

1999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和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缓解城市和农村贫困、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积极扩大内需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上一篇:汲取欧洲经验构建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改革的弹性... 下一篇:金融危机下我国扩大内需方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