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时间:2022-04-02 07:59:17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内容摘要】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兼具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之教学特性,具有自身特定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例如以钢琴艺术史为代表的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基础。在高职教育与艺术教育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进而建设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是现今我国高职音乐教育事业成功的关键。文章以钢琴艺术史课程为例,在阐述当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的教学特性,并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成效,办学规模、教学层次都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客观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

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为例,虽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但课堂教学和实践运用相脱节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和拓展,尤其是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做到与时俱进,是新时期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需。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应用型的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力应用型人才,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能力。这一导向,必然要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实践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指导。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中,基础理论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课程类型,不仅为学生打开了通向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同时也是他们更深入地感受、理解与实践音乐艺术的重要基石。目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作曲理论基础课程,包括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二是音乐学基础课程,包括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赏析等。

从以上不难看出,现今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大多都在套用本科院校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的,还是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本科院校痕迹”。以钢琴表演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钢琴艺术史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是和本科院校相同的《钢琴艺术三百年:从巴赫至现代的钢琴艺术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或《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教学目的与内容也大致与本科院校一样,侧重于钢琴艺术发展轨迹探究与经典作曲家、钢琴作品分析。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定位与现状已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

“应用型”“技能型”与“职业性”等特性,使得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实践技能的培养,都要与学生的就业导向密切联系。例如,高职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的是钢琴基础教学及培训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钢琴艺术史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应着重对演奏技巧历史演变与教学理论历史传承等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而非对钢琴艺术发展历史的深入探究。这恰恰就是钢琴艺术史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中设置、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特性

与本科层次的艺术教育相比,由于在教学层次、教学目标及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开展必然有着自身的特性与要求。

(一)“高等性、艺术性、职业性”的教学特性,使得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成为兼具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特征的综合型高等教育

“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与积累。由此可见,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熟练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还要使其建立牢固而有效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换句话说,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演奏技能的熟练与提高固然需要大量的艰苦训练,但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来认知与解读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精髓,则是高等艺术教育更高的目标。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待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深入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源于中专、职高、技校等,往往在文化知识、理论基础方面比较薄弱。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虽然以传授学生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但仅依赖技巧、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远不足以建立起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与良好的综合素质。而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欠缺,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匮乏,都可能使学生在将来的技术运用、作品理解和音乐表现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高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深化的必要性亦在于此。

(三)“应用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与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用型、技能型”的特质,要求高职院校基础理论课程必须紧密联系且服务于其他实践技能课程,并最终与学生的就业导向相结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必须以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实践技能及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以钢琴艺术史课程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不外乎从事钢琴基础教学及培训工作,从事钢琴职业演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应重点加深对钢琴演奏技巧历史演变及钢琴教学理论历史传承等内容的传授,这也是与普通音乐院校相比本课程在高职钢琴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特殊之处。

三、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措施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兼有高等艺术教育的诸多特点。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对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关键。反映在课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以“应用型”为教学目标,将作曲理论课程与音乐史学课程作为两大教学体系,相互渗透且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学到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理论知识,防止“纸上谈兵”或“曲高和寡”现象。例如,将民族音乐概论与中国音乐史,或者曲式分析与外国音乐史课程合而为一,既能够避免雷同内容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变单调乏味的死记硬背为综合横向的整体思维,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二)大力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针对性教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大多与本科院校无异,例如钢琴艺术史课程,教材基本以《西方钢琴艺术史》或《钢琴艺术三百年:从巴赫至现代的钢琴艺术史》为主。这类教材偏重学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性、应用性教学内容,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弊端,已越来越阻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因此,编撰具有高职特色,以高职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素质发展为本的教材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拓宽课程知识涵盖面

当今社会对于专业音乐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以此作为高职音乐人才的就业导向,就应突破以往局限于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范围的惯性思维,进而放眼于艺术管理、文化传播及群众文娱等领域。这就要求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应当打破单一理论课程固有的知识面,加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从而拓宽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更有广度和深度、更具实用性的音乐知识。

结语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高职音乐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实践性”之特点以及高等艺术教育“专业性”“艺术性”之特点,建设一个既具有高职音乐教育特色又符合高职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课程体系,是现今我国高职音乐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注:本文为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年研究课题“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以钢琴艺术史为例”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庞桂南.论高职音乐理论课程教育现状及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2]毛肄.高职院校《钢琴艺术史》课程教学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4).

[3]张丽娜,石峰.高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0(11).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王钰)

上一篇: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民俗艺术的传承借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