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教研 优化教师队伍

时间:2022-04-02 08:22:11

立足校本教研 优化教师队伍

美丽的东湖之滨,中国光谷,坐落着一所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学校——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2007年以来,在校长贺清文提出的“真人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坚持以校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文化引领,形成长效机制

(一)创新文化理念,制订发展规划

在“真人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着眼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横向角度,以敬业型、智慧型、研究型、学者型“四型”教师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深入实施“青蓝工程”。从教师职业发展的纵向角度,实行“教坛新秀(3年)—优秀青年教师(5年)—学科带头人(15年)—特级教师(20年)”的梯级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刻骨钻研,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成长氛围

学校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基点,探究学校文化管理新模式,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每学期,学校都要投入1万元左右,对学校书吧的书籍进行更新,充分发挥“书吧”的文化育人作用;同时,学校每学年还为每位教师免费订阅两本教育类杂志,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助力。在学校整体装新之后,学校全面启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建设了诸如“中外教育家广场”、“名师路”、“国学长廊”、“科技长廊”等文化工程,让师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精神熏陶。

教师是建设“书香校园”的主力军,承担着引领先进文化的重任。学校先后成立了“启真文学社”和“读书会”,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创新力。

二、加强团队学习,构建成长模式

(一)创建学习团队,建立共同愿景

2008年,学校被确定为武汉市教育系统学习型组织十二个试点单位之一。正是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走学习型、创新型之路,树立团队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即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知名、全国有影响、具有国际视野”的荆楚名校。这一愿景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实现了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共同发展。

(二)改善学习模式,争做“四型”教师

1. 开展主题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学校以“立师德、正师风、铸师魂”为主题,通过开展“真情杯”师德演讲、班主任论坛、“千名教师访万家”等活动,影响和带动广大教师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树立“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形象。

2. 开设“专家讲坛”,提升理论素养。为了使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学校每月开设一次“专家讲坛”。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学者为教师导航。通过“专家讲坛”和名师指点,引领教师构建大教育观,树立新的人才观,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3. 推行师徒结对,深化“青蓝工程”。“为进一步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学校启动了“师徒携手共同进步”的“青蓝工程”。根据活动方案,每年评选出优秀师徒进行表彰。师徒结对活动真正让青年教师在团队中学习、实践和提高,“用脑教书,用心做人,用情服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变成了教师的人生信条。

4. 建设“双五”工程,完善专业考评。学校首先实施了教师团队的“五个一”工程: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月一个教研主题;每学期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每年举办一次 “求真杯”优质课竞赛给教师提供展示平台;每学期研讨一个课题。同时推进的还有教师个人的“五个一”工程: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每周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上传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交一篇论文或案例;每学期读一本中外教育名著。

三、深化教学研究,锻造教师队伍

(一)倡导“草根研究”,凸显校本特色

“草根研究”与学校的生存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紧密相连,有着鲜明的“本土化”与“校本化”特征,建校八年来,光谷一小“草根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集体备课、同课研究、现场教学反思、走课教学”等已经成为学校的教研特色,成为学校促进教师队伍成长的重要生长点。

1. 集体备课,夯实教学基础。在实施集体备课时,学校做到了“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分管领导。对各教研组确定的校本教研课题,给予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帮助课题研究成果早日在课堂教学中见到成效。在充分的集体研讨基础上,同教研组教师对教材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重点难点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教材所蕴含的价值,实现自我建构。

2. 同课研究,搭建成长平台。学校在所有学科广泛开展了“同课研究”活动。教研组内每一位成员轮流执教,同组教师参与听课、反思、研讨。“同课研究”既达到了“资源共享,广采博纳”的目的,又体现了“吸纳创新,回归个性”的精神。经过几年的研究,各学科教师对基本课型、重点训练课均有成熟高效的课堂设计和操作细则,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在反复打磨中得以提升。

3. 现场反思,促进专业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同于传统教育研究中的经验总结,它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活的行为,反思切入点的多样性使得反思活动本身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现场教学反思活动,实践证明,在反思中不断革新的课堂更灵动了,学生更会学习了。

4. 走课教学,实现资源共享。“走课制”研究是学校打造“真实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走课制”活动分“跨组走课”与“组内走课”两种形式,以学校名师的“精品课堂”、骨干教师的“成熟课堂”和青年教师的“打磨课堂”三种课型为主,通过这种主题教研活动,让学生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师间的深度交流与相互借鉴。

(二)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科研素养

学校实施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指引”的校本教研模式,以课题为导向,要求全员参与实验,每一位教师都有子课题,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学校通过强化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组织教师围绕研究课题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同时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并进一步完善科研制度,加大课题研究和管理的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对成绩突出者实施奖励。

四、扩大校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一)开展校际交流,展现我校教师风采

1. 共建全国跨地区“友好学校发展联盟”。2010年,我校与深圳、南京、杭州等地共8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发展联盟”,每学期由一所学校作为东道主,承办一次专题研讨活动,至今已举办五次。学校多名教师随校长参加,观摩学习了联盟学校的特色教育教学经验,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2. 苏鄂两地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学校与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每年都要进行两次苏鄂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两校教师各执教4节课,课后,针对两省不同的教材版本,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两校老师进行具体研讨,迸发了很多思维的火花。通过苏鄂两校的教学交流,互通有无,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 学区内的教学交流活动。光谷晨曦学区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打破校际间的壁垒,组织光谷一小、光谷七小、光谷九小共同搭建学习平台,共享师资、课程、硬件和管理资源,共同探讨光谷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这一举措,推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二)增进跨国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建校八年来,我校先后和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华文教师进行过友好交流。通过教师上研讨课、评课和教师沙龙等形式,与当地华文教师展开对话。2010年,贺清文校长赴英国纽卡斯尔市参加了中英两国的小学校长交流活动,与斯多克思菲尔德大道小学结为友好学校。由于我校是环保部宣教中心授予的首批“国际生态学校”,中英两校就“鸟类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状况的研究” 这一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开展了中英校际连线课程,以分享经验、交流共进。这些对外交流,既拓展了教师的国际视野,又丰富了教师的职业生涯。

上一篇: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