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时间:2022-04-01 11:29:31

我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一、认识是如何来的

一是来源于亲身体验(经验);二是理论和逻辑推论,如西方人有了某种认识(公理)再按阿里斯多德的“逻辑学”推论出“定理”;三是“大师”的论述:如东方人被告知“人之初、性本善、性像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是孔孟之道。是孔孟大师的论述,然后再按易经、阴阳、五行、八卦去解说。

对东方来说,无论天文、地理、军事、中医、土建、未来学、预测等等,都是阴阳五行八卦那一套。

说来说去似乎也有一些道理。时间一长,什么理论你都会信。如天文学的可视星球称之为:金、木、水、火、土,它们互相相生相克。地理学也讲方位:风水。甚至人们的出行 也要看皇历,是否宜或不宜出行,至于婚、丧、嫁、娶要按“易经”看皇历。军事学更是如此,摆个“八卦阵“、“长蛇阵”、“乌龙阵”、“天门阵”等等。出征、班师也要选日子。总之,东方的推理不能脱离“易经”。因此,《大学 》、《论语》、《中庸》是经典著作,不可丢掉。

二、对如何进行推理即发展认识

西方人按“逻辑学”推理。如欧几里德几何学一开始就给出五大公式、五大公理(不证自明的道理。)根据公理推出定理,但19世纪后就没有公理了。凡是没有理论证明的公理,就称之为“猜想”,有了证明的,才叫定理。越简单的事物越难证明,例如三大猜想,费马猜想经几百年,是德国安德鲁怀尔斯解决了此难题。另一个是庞加莱猜想,经过近200年才由俄国青年比瑞尔曼证明了。他是个怪人,出乎所有人意料拒绝作报告、拒绝受奖。至于哥德巴赫猜想,至于如何证明的此猜想的思路都没有。我国陈景润院士得到最接近的成果(1+2),到最终解决(1+1)还不知有多远。总之,前两个猜想都用了几百年。越基本的越难。天才的爱因斯坦说明了时间的相对性,确实不易。时间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只能理论证明。所以当时爱因斯坦说:相对论,全世界只有12个人能懂。可见之难。我的三维力素也不是所有人能懂,也需要逐步推广。落实在应用上,如建筑结构的垮塌、火车事故、汽车车事故、轮船航行、飞机飞行的不灵活等等,军事上战机、战舰的现代化,保卫南海岛礁等问题,均需落实。

举例说明:牛顿是一位集大成的科学家,他对前人的成果不但进行了总结还进行了发展,对人类贡献很大。数学上总结了以前数学家的成果并加以发展,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共同提出了较完善的“微积分学”。物理上总结了以前所有物理学家的成果,如笛卡儿的天体运行规律,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接着代替了胡克,成为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长。(见图 表1)

由于传统力学没有这一项,故传统力学系统: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都是在原传统力学体系下研发的。为此,原体系必须重新评估,包括各门“结构学”也都是在原力学基础上研发的。许多原则需要改变,如“欧拉压杆失稳”、“原苏联”薄壁杆件理论“等多需要重新评估。此工作量很大,目前正由北京北交建筑研究所和附属工厂及海丰昌有限责任公司再进行理论和实验工作。

我的另一项专利是“平灾两用安全装置”,这是一种平时可安全睡在此装置中,当地震发生时可安然无恙地在此装置中,即使大楼倒塌此装置仍然很牢靠,而其中的人也不会被压死、压伤,并能供给3~4天的空气、食品、存贮排泄物。还有保障与外界的通讯(手机)通知外界你被困在废墟中,赶快来救人。 此装置由海丰昌公司生产,价格不贵,人人负担得起。

1976年7月唐山地震后,我于1977至1978年写信给国务院,建议我国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电磁波传播速度约30万公里/秒,比地震波速度快(约8公里/秒)的效能,这样,距离震中100~200公里的大中城市,比地震波早收到预警信号约10~20秒,人们利用这10多秒时间,居民可跑出一部分(起码1/3居民,其他居民可购买“平灾两用安全装置”)办公服务员立即打开屋门(地震时屋门难开)。乘汽车、火车、校车中的行驶的乘客、学生,都可立即下车。地震预报是全世界难题,但预警系统是地震发生后才发出预警信号,绝对不会错。我也收到国务院回信说信已转中国地震局。我也收到中国地震局的回信,说收到国务院转来得信,以后再无下文。2011年,我看到日本从2003年开始研制地震预警系统,并在2011年取得成果:日本高速铁路立即制动,避免乘客因地震出交通事故而伤亡。我国在上世纪1978年就建议地震预警系统。

我有此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议,思想比日本早30年。如果早10年前,建立此地震预警系统,汶川可少死几万人(8万人,那怕跑出三万人,就可少死三万人)。

我的另一项专利是:防止汽车在雨雪天气发生事故。如今天许多大车,特别是“特”字号的公交车,双层,速度稍快即出事故。尤其飞机起飞、降落易滑道、在汽车刹车的同时尾部有摩察大的轮子同时伸出,避免汽车、飞机滑倒。目前尚无企业生产该装置。此装置市场大,可薄利多销。

上一篇:变压器安全运行的探讨和研究 下一篇:东北地区育苗技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