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语教授法”在独立学院日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01 04:01:35

浅谈“外语教授法”在独立学院日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国内外教育学者针对外语教学总结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选对教学方法会让教学过程高效而愉悦,反之,则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果。笔者在拜读了教育学者的教学法著作后,被名为“外语教授法”的教学方法深深的吸引,其中的一些方法若能够成功应用于独立学院日语视听说的课程教学中,势必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于是笔者在深入研究“外语教授法”之后,针对独立学院日语视听说课程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参考“外语教授法”中的具体做法,进行对应训练的尝试。

关键词:独立学院 直接法 反复法 理解法

日本的教育学者平在其教学方法著作『やさしい日本指10日本教育法中对“外语教授法”进行了说明。所谓的“外语教授法”,不单纯是教外语的“方法”,而是更加理论系统地教授外语的“法”。“法”与“方法”的不同之处是:“方法”侧重于某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法”则更系统,更有规律可遵循。[1]在此,笔者按照书中的指引,从“直接法”、“反复法”、“理解法”这三个方面,浅谈“外语教授法”在独立学院日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一.直接法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鲜明的特点,所以必须根据其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直接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语视听说主要是对日语专业学生进行听和说方面的训练,因此能够“听进去”和“说出来”是教学的直接目标。日语视听说运用的“直接法”是通过听完一句话、直接进行复述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瞬间记忆,并且通过提高训练强度,延长瞬间记忆持续的时间。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有的学习能力不是那么突出,但是从人本身的特质来看,在复述听到的话的方面,几乎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在上课训练时,“直接法”要求学生不要把听到的日语明确地当成一门外语,而是把它当成单纯的声音来重复。通过这种练习,发现在这种提示下,学生们的不愿意张口或者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情况减少,学生听说训练的热情高涨,大大提高了日语视听说课堂教学与训练的效率。

二.反复法

日语视听说的教材选择上注重难易结合,因此在“直接法”的基础上,进行难度稍高的训练时,“反复法”则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果说“直接法”训练并提高了学生的瞬间记忆,那么“反复法”则是训练学生长期记忆的有效手段。日语视听说运用的“反复法”是通过反复听一句话、自行组织后进行复述的形式,训练学生的长期记忆,并且通过递减反复的次数,缩短长期记忆形成的时间。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有的欠缺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反复法”贯穿始终的训练中,慢慢体验到从“零”到“有”到“有更多”的过程,有了比瞬间记忆更持久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其学习的信心,使得日语视听说课程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三.理解法

在进行更有难度的听说训练时,“直接法”和“反复法”虽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理解内容则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较长的对话或者文章的理解,我们要求做到“懂其言,明其意”即可,而不要求字字句句真真切切。“直接法”和“反复法”训练的是学生听说的能力,而“理解法”更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所谓的“理解法”在日语视听说的课程中,要求在听一段话时,把握关键词,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关键词连接起来,串联出这段话表达的主旨。“理解法”在训练学生组织和理解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的学生受其以往学习习惯的影响,难免有无法长时间坚持听和复述的练习,因此在课堂安排上,也把握学生大脑厌倦的时间点,当“直接法”和“反复法”的对应训练到达一个即将饱和点时,则可以转入“理解法”的对应训练。这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征服心理和不服输的心理,从一个心理满足点转向另一个需要拿下的战果,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征服欲和学习欲,更加提高和巩固日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发现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了不同的进步,可见“外语教授法”的指导作用之大。而同时也要求笔者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阶段性的调整“直接法”、“反复法”、“理解法”在课程中的比例安排。因为安排得当,会充分训练到学生的听和说,并且会激发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比例不当,可能使学生厌倦或者放弃,不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且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步伐,不能只一味地为了贯彻教学方法而教课,这样就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了。

以上是笔者拜读平的『やさしい日本指10日本教育法一点心得,并且在贯彻应用的过程中,会继续更深入更深刻的探讨,以弥补现今还存在的一些不足。

注释:

[1]『やさしい日本指10 日本教育法平 国日本研修会 2009年 P59

参考文献:

[1]『やさしい日本指10 日本教育法平 国日本研修会 2009年

[2]《日语教学法入门》 高见泽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

[3]《日语教学法》 平山崇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外语教学与文化》 胡文仲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上一篇:分析如何解决歌唱中的音准问题 下一篇:德国人眼中的恭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