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技术质量控制

时间:2022-04-01 02:47:10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技术质量控制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存在的必然性,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结合工程实际,着重阐述了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项目技术质量管理中对裂缝控制的主要工作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结构裂缝;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1裂缝和裂缝存在的必然性

建筑工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对于一般建筑物而言,允许宽度范围内的微小裂缝对正常使用没有危险,裂缝控制并不是杜绝裂缝的产生,而是通过适当的措施,控制裂缝宽度不至于达到有害的程度,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2.裂缝产生的原因分类

2.1 结构裂缝的形状和分布与结构所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有直接的关系,第一类裂缝是由于荷载作用产生的,这类裂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荷载作用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另一种是外荷载作用结构次应力产生的裂缝;第二类是由于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这类裂缝包括由温度变化(气温、水化热、太阳辐射等)、收缩(材料收缩、失水收缩、碳化干缩等)、不均匀沉降(地基变形)引起的裂缝。

2.2结构及构件产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其原因错综复杂,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特点,从数据统计入手,运用技术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如下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资料。(见表1)

2.3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角度讲,分析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应针对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究竟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裂缝,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方能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目的。

结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分类 表1

3工程技术人员对裂缝的技术质量控制

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应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准确分析和预测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发展趋势,制定不同的控制和处理方案。对裂缝的控制应该从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方面相结合入手。

3.1 主动控制

1) 设计交底会是起设计和施工的纽带作用,结构设计人员介绍工程结构特点和对施工的要求,使施工人员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如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要求、后浇带的设置、大跨度结构的起拱等。

3) 研究讨论编写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涉及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入模、振捣、养护等关键工序的质量预控方法,冬季施工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热工计算和散热措施,施工段的划分和施工缝的设置。

4)分析工程结构、地基基础的特点,特别注意大跨结构、预应力结构、软地基、高低跨基础处理及变形缝的处理,要对裂缝进行预测,编制技术质量控制要点,并纳入到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措施中,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

5) 根据设计要求和混凝土的施工难点,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高质量的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每位施工人员都心里有数,把目标控制的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6) 制定必要的备用方案,以对付可能出现的影响质量的情况。

3.2 被动控制

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包括水泥的安定性和强度性质、砂石的含泥量和级配、添加剂的特征等,另外,钢筋的理化性能和锈蚀度也对结构出现裂缝有影响。因此,进场的原材料必须有出厂的原始合格证和实验室出具的复验报告。

2)施工过程工序技术质量控制

首先,要保证钢筋的加工和绑扎质量,满足结构的截面要求,使钢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保持间距、支架牢靠而不发生移位,同时应保证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特别是现浇板和悬挑梁板的施工中,一定要满足其截面的有效高度,保证钢筋的位置正确。如果在施工中现浇板的板顶钢筋被工人整片踩下去,使楼板支座处的截面有效高度减少,由于支座负弯矩,截面承载力不足,致使混凝土出现裂缝或断裂。

其次,必须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依靠组成材料的性质、混凝土的配合比、搅拌质量、浇筑过程和时间、以及浇筑后的养护等来保证。另外,混凝土的水灰比是影响其强度的关键,有的商品混凝土为保证流动性,加大了水灰比,造成了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开裂,因此,混凝土搅拌时应根据实验室试配通知单控制好水灰比、水泥用量、坍落度等,过磅入料,搅拌应均匀,搅拌时间应控制,防止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离析现象,以确保混凝土的入模质量。

根据混凝土的初凝和终凝时间,注意混凝土的保温和养护,注意环境的变化对混凝土的质量影响,特殊的情况例如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或冬季施工等应严格按照预订的措施进行,达到混凝土的质量标准。

根据同条件下的试块强度,控制拆模的时间,如果拆模过早,结构未达到设计承载强度,由于自重和施工荷载的作用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最后,应保证模板的支撑牢固。混凝土未凝固前,模板有任何移动,都会引起混凝土开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模板支撑的承载能力、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检查和验收是工程技术人员重要的技术质量控制措施。特殊工程如水池、大型压缩机基础等应该有专门的模板支撑和加固方案,以保证成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发生裂缝现象。

3)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全面落实质量“三检”制度

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全过程、全方位检查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落实情况,随时发现上述工序的质量隐患和偏差,督促操作人员及时改正和纠偏。具体操作人员应做到“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查”的制度,并且与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做到互通信息,这样,技术和质量上的问题就会第一时间被解决。

4) 对工程中出现的裂缝,工程技术人员应进行调查分析,预测裂缝的发展趋势,视其不同的危害程度分别进行修补、补强和加固等措施。

上一篇:港口水运工程监理的难点及其应对策略探讨 下一篇:钢格构柱塔机基础在高水位地域的施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