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3-31 04:54:48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及应对策略

摘 要:主要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队伍以及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希望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走出困境,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困境;对策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地反映着高职院校的校风、校貌。对高职院校而言,其学生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的稳定。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队伍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体如下:

1.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管理中学校始终兼具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并由此形成了学校与学生二者之间的主从关系。这显然是有悖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生管理制度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高职院校多是参照高校的二级管理模式,为结合本学院自身特色和学生特点形成本校学生管理制度。

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时,应全面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三大部分。但是高职院校并未给予学生干部建设以足够的重视。

4.学风状况不良,校园文化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学风不良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心态失衡、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科学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应逐渐从“管理学生”向“以学生为本”的方向转变,由学生管理者变成为学生服务。坚持以学生的利益和实际为根本出发点,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和制定政策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发现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管理工作充满人情味。

2.建立、完善并落实具有针对性的学生管理制度

要想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学生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层次及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权利范围,使彼此间紧密协调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主其位。

(2)给予各系部相应的权利,便于其更好地管理。目前高职院校都是分为院、系、班三个管理层次,这种管理模式下需要鼓励各系部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各系部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具有相应的管理权利,便于系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3)进一步推进系党政工作建设,掌握各系学生管理的情况,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3.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能力

(1)加强高职院校班主任、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优秀的学生管理队伍能够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广大学生的引路人,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熏陶下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对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目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干部起着管理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因此,在教师进行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当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生干部可以冲在前面,紧密团结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树立顽强的自信心,从而加强自身的领导才能,成为一支有担当的学生干部队伍。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文化生活

(1)在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下,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校园文化管理指的是,学校通过完善规章制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一系列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要组织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相应的社团,学生管理部门要根据学校及社团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在社团方面的正确引导,同时帮助社团完善相关流程制度,为其提供相关的场地及经费支持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戴明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84-86.

[2]周佩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9):84-85.

作者简介:王志辉(1979―),男,汉族,河北省晋州市人,现就职湖南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及公共卫生管理。

上一篇:浅谈微课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新高考模式下物理教学策略的研究